现金“种子”埋进土里,谁在收割罪恶果实?多地惊现埋钱洗钱案

发布时间:2025-05-16 00:26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上海警方2025年5月13日在郊外一处荒地挖出12万元现金,揭开一桩横跨多省、涉及境外操控的电诈洗钱网络。

更奇怪的是,像那种埋钱的案子在安徽和江西不断被发现,那些受害的人里面竟然有搞金融的人,还有硕士毕业的人。

传统观念里,洗钱就像是一种“高智商犯罪”,里面包含着很复杂的金融方面的动作以及偷偷摸摸的资金流动。

可这次,那些犯罪分子把“埋钱”这种很古老的做法弄成了带有高科技性质的样子。

这条洗钱的链条,分工很清楚。

境外那些搞电诈的话务组,会利用Telegram之类的加密聊天工具去引诱受害人转账。

在国内,有专门的踩点组,他们会挑一些城郊、工地这类比较偏僻的地方,然后让受害人自己把东西“埋包”。

接着就由转移组去雇一些“背包客”,在晚上把那些东西取走。

这种“去中心化”的作案方式,让警方追踪起来难上加难。

上海警方破获案件的过程就跟谍战剧似的。

有一架无人机在松江的某个路段上空一直转着,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把一处土壤湿度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给锁定了,再结合基站的信号,发现乔某好几次都是深更半夜打车去那个地方。

最后警方在土里搜到了12万元,乔某当时就被抓住了。

对比过去的“跑分平台”,这届骗子更懂“人性”也更怕“监管”

2020年左右,洗钱主要借助“线上跑分”这种办法来实现,这种方式犯罪花费成本低而且转账速度特别快。

不过随着监管力度一直加大,银行的风险防控系统变得越来越敏感,犯罪团伙没办法了,就只好转到线下进行操作。

现在的“埋包”模式洗钱成本已经提高到15%,有部分“佣金”直接给了受害人本人,也就是“你来埋钱,我们来拿”。

这不仅是技术博弈,更是认知战。

这类案件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点,是受害者的“反差”。

63%受害者拥有本科以上学历,45%来自金融、IT等高收入行业

这些人平时很拿手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却在“兼职返利”“资金冻结解冻”这样的话术里陷进去了。

在警方的通报中,有一位硕士毕业的投行分析师叫方女士,她为了能够“解冻”38万元的本金,连续三个晚上偷偷跑去闵行公园埋钱,还买了专门的挖掘工具,以防现金被水汽侵蚀。

她的行为逻辑令人震惊:越是理性的人,一旦陷入骗局,就越不愿承认自己被骗,于是越陷越深。

心理操控模型拆解:这不是骗局,是精准的“心理战”

沉没成本效应:骗子先给予小额返利,让受害人产生“投入越多,回报越大”的错觉。

权威伪装:伪造“公安冻结通知书”“央行监管邮件”,制造紧迫感。

恐惧制造:声称“若不配合将被起诉”,迫使受害人听从指令。

这并非是智力跟智力在相互对抗,而是人性同那些套路在进行较量。

1998年那会儿,在江西贵溪发生了一件让全国都震惊的爆炸劫案。

那些犯罪团伙把货车司机给劫杀了之后,就把偷来的钱埋在了麻雀山。

过了好多年,有个放牛娃在那山上找到了好多好多现金,这下可不得了,一下子引来了村民们的哄抢,最后这个案子总算是真相大白。

地点隐藏:从坟山、野外到现在的郊区绿色地带,空间的选取一直以“隐蔽”为重点。

人性在金钱方面的表现:1989年的时候,村民为了800元能把地翻个底朝天;到了2025年,白领为了那所谓的“解冻资金”,大半夜都在拼命干活搬砖。

技术在不断进化。过去破案主要依靠目击者的口供,而现在,有了无人机、红外成像以及信号追踪这些高科技手段。

司法进步也在悄然发生。

1997年刑法首次增设“洗钱罪”;

2024年,反洗钱法进行了修订并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把“埋包”这类行为归入到监管的范围当中。

从立法的这个时间段去看,中国的反洗钱体系正在从原本的“被动地去应对”转变成“主动地进行防控”。

“只是埋个包”真的无罪吗

在上海那个案子里,乔某说“不知道包里是赃款”。

可法院根据他收取20%的佣金、都是在晚上干活、不用正规的快递这类行为,就判定他犯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这种法律的适用,直接就对洗钱链条的“中间那部分”进行了打击,有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今晚要是你在大街上听到一铲子刨土的声音,就得记住:拨打110的快慢程度,一直比罪恶开始生长的快慢程度要快。

你身边有没有人遭遇过“埋钱骗局”?赶快到评论区留个言吧,这样就能让更多人看清这个潜藏在暗处的财富陷阱。

信息核实说明:

文章涉及的案子都来源于2025年5月上海市公安发布的通报以及上观新闻的报道,补充的材料是从1998年江西爆炸案的公开档案和法院判决书里找来的。

法律条文是引自《刑法》的第312条,所有的受害人和嫌疑人的名字都是警方通报里用的真名,这样能保证信息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