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军休中心6年打造全国样本的“服务+”实践,交出“双融双促”先行答卷
发布时间:2025-05-20 09:03 浏览量:1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维 文/图
2025年5月20日是深圳军休中心成立6周年的日子。自2019年以来,深圳军休中心始终以军休干部“所想、所急、所盼”为奋斗目标,在机构改革、服务阵地建设、军休文化培育、服务品牌升级等重点领域开拓创新,用“十分服务”赢得“百分荣誉”,先后获评全国“军休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五星级军休机构”等称号,以先行示范之姿书写新时代深圳军休的春天故事。5月19日,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走进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媒体开放日活动”,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军休中心本部、军休老年大学、军休三所,深入探寻深圳军休服务管理的生动实践与感人故事。
改革破局:三级服务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深圳军休的六年,是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的六年。2019年5月,深圳军休机构以重组之姿扬帆启航,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六年累计接收773名军休干部安家深圳,服务总人数从2019年改制前的735名跃升至2025年的1417名。
为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深圳率先构建“1+5+N”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即“市域军休中心+5个军休所+N个军休服务站”联动网络,建立联络、应急、协作机制,推动服务精准直达。同时,以党建引领服务升级,形成“军休中心党委+5个军休所党总支+44个党支部”三级党组织体系,探索通过“党建+公益”“党建+健康”“党建+服务”“党建+关心下一代”等模式,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在队伍建设上,深圳军休人以“五心”(孝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服务品牌为标杆,锻造15名业务行家,打造10个特色服务品牌,选树20名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军休服务提质增效。“从接收安置到日常关怀,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年纪已过90岁的军休干部舒积成感慨道。
记者也对深圳军休中心军休干部——“战斗英雄”舒积成进行了采访。在军休荣誉室里,92岁高龄的舒积成轻抚着重阳节合影,照片中他与军休中心主任相永华共执银刀切开寿桃蛋糕、奶油裱花的“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字样清晰可见。“这是我来深后参加的印象深刻的集体生日,接送专车、随队医生、志愿者‘三件套’从未缺席”。另一位老人特意翻开手机相册展示:金婚夫妇穿着褪色的军装拍婚纱照,30位“80后”“90后”老兵在红色微影院观影拭泪......这些瞬间被定格在厚厚的《军休时光记忆册》。
作为军休老年大学的“全勤学员”,军休老年大学副校长、军休干部柯贤明最期待的便是政治课:“国际局势分析、大湾区发展规划这些硬核课程,我们戴着老花镜也要记满笔记本。”令他感慨的是,无论是讲座参观还是外出实践,活动通知总是提前半月送达,行程表细化到“8:30服用降压药”“10:15卫生间点位”等细节。“他们把应急预案做到这种程度,我们这些‘老骨头’才敢放心追梦啊!”
阵地焕新:银龄家园托起“第二个青春”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现代化服务阵地建设,深圳军休的硬件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军休二所完成路面翻新,军休一、三、四、五所设施设备升级;军休中心总部迁址后,建成涵盖军休荣誉室、军休老年大学总部、军史长廊、深圳书画院等在内的9大特色服务站点,成为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新地标。
深圳市军休老年大学作为全国首批六所试点之一,以“一校六院”模式(政治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等六大学院)累计开设23门课程、吸引2215名学员,授课达3.6万人次,被市长青老龄大学评为“优秀校”。军休干部们在此重拾校园时光,学习书法、声乐、中医养生等课程,焕发“银龄”新活力。
深圳市军休干部红星合唱团团长吴梅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她是23年前随丈夫随迁来到深圳的,目前已深深融入军休大家庭、融入深圳这座城市。据了解,在刚举办的第二届“湾区乐龄”合唱艺术周暨第十六届“永远的辉煌”合唱艺术展演上,吴梅领导的红星合唱团荣获金奖。她回忆起带领团队备战演出的经历时,仍难掩激动。她说此次合唱任务是她当团长以来最艰难的任务,这支平均年龄66岁的队伍,在接到参赛任务仅50天里,硬生生将《当那一天来临》《天耀中华》等四首半高难度曲目打磨成金奖作品。
作为随军家属来深23年的“老军休”,吴梅深知挑战的艰巨:81岁的最高龄团员,90%零声乐基础,半数不识谱,更有成员需每日辗转坪山、东莞等地往返4小时参训。偏偏排练期间撞上流感高发期,多位老同志带病坚持,甚至有人闭幕式后返家途中突发高烧。
“我们把微信变成云排练厅。”面对时间紧、基础弱的双重压力,声乐老师将曲目逐句拆分录制示范音频,团员们在家对照练习并上传“声乐作业”,不少家庭因此全员学会参赛歌曲。当郭老每晚戴着老花镜在乐谱上标注记号,当坪山区的81岁的徐大姐为赶上6点出门,这些场景让吴梅眼眶发热:“脱下军装仍是兵!正是这种‘敢打必胜’的信念,让我们10天攻克开幕式大合唱。当然,团队的成就,离不开军休干部的刻苦练习,也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精心保障。”
文化铸魂:红星“三团”闪耀特区
深圳军休文化以“感恩、团结、担当、创新”为核心,通过多元载体浸润人心。红星讲师团、艺术团、义诊团“三团”品牌熠熠生辉。
讲师团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开展党史军史宣讲400余场,成为广东省及深圳市老干部工作“双入库”品牌、深圳市终身学习品牌、深圳市红星志愿服务队十佳团体。
艺术团创排节目《共产党的恩情比东海深》获省级比赛优秀奖,并在第二届“湾区乐龄”合唱艺术周暨第十六届“永远的辉煌”合唱艺术展演中斩获金奖;获评深圳市红星志愿服务队十佳团体。
义诊团累计服务活动超100场,获评深圳市红星志愿服务队十佳团体。
此外,军休中心成立了军休干部文体协会,下设朗诵、门球、棋牌等9个分会,吸纳会员646名,举办活动210场,参与人数近3000人次。文体协会会长马茂林说,军休中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每一位军休干部都能在协会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从“庭院”走向社会,在各项活动中充实休养生活,在公益服务中续写军人本色。
服务升级:全周期守护“幸福晚年”
军休中心聚焦军休干部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创新构建“活力期+半失能期+失能期+临终期”全生命周期养老服务模式,与深业健康集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9家机构合作,推出“一人一策”养老评估方案,实现“优先挂号、预约床位、就医转送”医疗绿色通道全覆盖。
在关怀形式上,深圳军休以“军休盒子”“永远的军魂”“口述历史”等项目致敬峥嵘岁月,开展金婚摄影、集体观影、节日游园等活动超百场,六年来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家访、慰问等达78.8万人次。军休干部张老感叹:“这里的服务既有温度,更有情怀!”
据军休中心军休三所所长吴颖睿介绍:作为所长,服务军休干部,核心在“用心”,关键靠“创新”。六年来,深圳军休人在市退役军人局党组、军休中心党委的有力领导下,通过党建联建、资源联动,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家门口。红星讲师团的军休老同志们走进学校讲述战斗故事时,孩子们眼里的光芒;义诊团专家为居民义务看诊时,群众竖起的大拇指;艺术团在慰问演出中收获的掌声……这些瞬间让我深切感受到,军休干部不仅是服务的对象,更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他们的“银龄力量”被激活,军休服务的价值也随之升华。
据悉,近年来,军休中心377名军休干部党员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18人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11人获“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彰显了军休群体的荣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