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天才女友”血泪冲撞的成长寓言,无数普通女孩的命运缩影
发布时间:2025-07-14 01:47 浏览量:2
01《出走》
作者: [爱尔兰]埃德娜·奥布莱恩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The Country Girls Trilogy: Three Novels and an Epilogue
译者: 李林波
出版年: 2025-7
由《乡下女孩》(1960)、《孤独女孩》(1962)、《幸福婚姻中的女孩》(1964)组成的成长三部曲。小说记录了在一个制度性厌女的社会中,两个年轻女孩如何走向生活、身上背负着怎样的历史,又在命途中为自己创造了怎样的未来。“声名狼藉的”爱尔兰国宝级作家出道之作中文版首次引进。
在一个极端保守、极度宗教化、制度性厌女的社会中,它标志着一种让爱尔兰女性的声音冲破喧嚣被听到的奋争。……奥布莱恩笔下那些敢于追求超越传统家庭束缚、性奴役、情感疏离和思想压制的女性角色,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奥布莱恩不仅让失语者发声,还将这个国家的“脏衣物”公之于众,其肮脏之甚,即便在《乡下女孩》意义深远的出版已过去五十年之后,也仍然需要继续荡涤。
——艾默尔·麦克布赖德(爱尔兰作家)
02《轻盈的奉献》
作者: [意] 安东妮娅·波齐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译者: 梵子
出版年: 2025-6
安东妮娅· 波齐是意大利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在去世后,经过生前友人的整理,她所写的诗才得以结集出版,受到蒙塔莱、T.S.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好评。译者从意大利安柯拉出版社2015年版和蒙达多利出版社2021年版的安东妮娅·波齐诗歌全集中精选出162首诗,汇集成这本诗选集,部分注释参考了这两个版本的注释。这是安东妮娅·波齐的诗歌第一次以单行本出版。
豆友@天行
波齐确乎担得起“轻盈的奉献”,纯粹、干净、高贵,偶尔也闪现奇矫。像“欢喜如面包上的一把刀/稳插在心里”这样的句子就非常厉害,以“刀”这一意象轻易地衔接了爱与痛、灵与肉。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看不得这样的诗,只是关注那些具有智识和技巧难度的写作,想来给诗歌加太多的砝码是不对的。最后想给译者再多加一星
03《陆游十讲》
作者: 莫砺锋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5-6
2025年是陆游诞辰900周年,莫砺锋教授选取陆游与当代社会最有契合的十个话题,讲解了诗人的多重面向,熔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炉。
04《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
作者: 仙人球爱水 / 污士奇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重光relire / 艺文志eons
出版年: 2025-7
两个无限接近灵魂伴侣的普通女人,一个却是另一个的反义词。她们在文字世界中相互安慰,用通信的方式记录下了共同的十年。
豆友@山川
从拿到这本书到今天陆陆续续地翻看,越读越能理解baiya寄给我时所说“我在编它的过程一直想到你的日记”,这种日记体书信所蕴含的“私”力量是无穷的。很厚,但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你可以一篇篇看,也可以随手翻开一段看,几乎每一篇都凝聚了当下时刻的所思所想所感。我时常在想日记体作品出版的必要性,读到仙人球爱水在这里面的一句话——“感情美是因为它像烟花,要燃烧起来。”它给了我答案。
05《波斯女人·制帽匠》
作者: [奥] 托马斯·伯恩哈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Ja. Der Hutmacher
译者: 马文韬
出版年: 2025-6
“讲述死亡就是在讲述生活。”托马斯·伯恩哈德擅长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与悖谬。本书收录他笔下两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豆友@厚切三文鱼
换个书皮绝对会以为看的是村上春树,啰嗦唠叨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事物--名词、动词、形容词、状语、定语--都要出现两遍以上。一开始极其不能接受,越看越发现其实意趣甚浓,这就是生活和人本身的矛盾所在--处于无时无刻的繁琐与纠结之中。看简介说作者是20世界最后一位语言大师,诚然!
06《我知道这关乎失去》
作者: [美]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春潮Nov+
原作名: Lucy by the Sea
译者: 苏十
出版年: 2025-7
当露西·巴顿被前夫威廉从家中接离,前往缅因州的海岸小镇隔离时,她尚未意识到,人类将要面临一场多么重大的危机……美国现当代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曾凭借《奥丽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奖。她塑造了“露西·巴顿”这一文学形象,本书是“露西·巴顿”系列的第四本,将复杂的人类情感凝练成熟悉可感的文字。
豆友@凝睇
感觉斯特劳特明显老了,笔触变得苍老和感性泛滥。但是跟着读了这么多年,也像跟着老太太一路走过来了。这本写的是疫情爆发那年,海边的露西也就是和前夫一起隔离在缅因州的露西,生活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熟悉的人在疫情中离去。衰老的无力感向露西压过来,“关乎失去”的意思是书里那句“人们失去某样东西后,会觉得世界对自己亏欠良多。”所谓失去所谓弥补所谓原谅。
07《白夜孤旅》
作者: [美] 大卫·格雷恩
出版社: 海峡书局
出品方: 未读 / 未读·自然写作
原作名: The White Darkness
译者: 宋明蔚
出版年: 2025-7
2015年11月,55岁的亨利·沃斯利告别家人,踏上自己的危险旅程:以单人无后援的方式,徒步穿越南极大陆。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南极之旅。他的旅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媒体实时跟踪探险进程。2016年1月22日,在距离终点不到50千米时,沃斯利的旅程结束……《纽约客》知名非虚构作家大卫·格雷恩完整记录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壮举。
豆友@danyboy
《比山更高》作者宋明蔚翻译的,内容很简单,一个人挑战单独且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徒步到南极点,但最终他失败了,并且很快因病去世。但这并非悲剧,短小的、特稿般的小书,正如译者在后记中所说,犹如《老人与海》,带来的是一种力量。
08《文学的畸人》
作者: [日]小泉八云 著 / [日]田部隆次 编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SOME STRANGE ENGLISH LITERARY FIGURES
译者: 侍桁
出版年: 2025-6-1
本书是小泉八云在东京大学英文系文学课的讲演辑录,讲述十个怪异作家的奇闻轶事。被精灵召唤的神秘学家威廉•布莱克如何反叛他的时代;伯纳德•曼德维尔为什么要为“恶”辩护;只有在疯狂状态中才能创作的克里斯托弗•斯马特……侍桁以古朴的翻译为我们再现了他们的传奇人生。
09《对画》
作者: [意] 雅各布·韦内齐亚尼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大风SilentRhapsody
副标题: 艺术作品中隐藏的细节
原作名: #DIVULGO
译者: 禹慧敏
出版年: 2025-6
每位画家在作画时,都企图透过各种各样的细节抓住观众的眼睛。这些细节中充满着人性的力量,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人物事迹、科学发现、战争故事、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宗教危机……本书列举了35组艺术史上的名作,挖掘画面中的细节之处,让我们感受艺术家的梦想和梦魇、野心和恐惧、欢乐和痛苦。
豆友@黑伞
看这本书时,常常回想起自己逛美术馆看画的经历。画展常会配备讲解员,有些艺术机构也会组团看展讲解,我看很多小朋友都被家长带着请人讲解。每次看到他们对着一幅画高谈阔论的时候,大谈这幅画的背景,艺术家的风格,技术处理等问题时,我就会感到困惑,既然有那么多可“说”的,那还要“看”做什么用?其实所谓“看”,就是对画中细节的瞬间的捕捉,感受和领悟。这一瞬间,是理性的速度无法追上的,却是直击人心的。画家都是细节控,特别是古典绘画时代,可以说,一件作品中真正能够超越时空的,往往是细节,而不是作品完整的题材或内容。比如宗教画,如果抽离了特定的内容和主题,它对当代人而言还有什么意义?是细节。相较之下,当代艺术对细节的追求,特别是对细节的真实性的追求是不够的。
10《生而液态》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 [意]托马斯·莱昂奇尼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中科书院
副标题: 齐格蒙特·鲍曼与年轻人的三场对谈
译者: 王舒宁 / 邹卉颖
出版年: 2025-6
鲍曼用“液体”来比喻“现代”这一时间范畴。液体不像固体,既没有固定的空间外形,也没有时间上的持久性。
豆友@于北啊
鲍曼和小60岁的年轻记者的三场谈话,当代人的身体意识,霸凌的恶的平庸化,线上寻爱的无禁忌。100页的小书很适合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