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辨证须清晰,不少误诊源于病人本身阳虚,或有房劳体虚的情况
发布时间:2025-07-14 01:55 浏览量:2
伤寒之病,起于外感风寒,其病机变化复杂,最忌讳的就是辨证不清。一开始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口渴、便秘、鼻干,这些表现都说明阳邪在表,正在煎熬津液。病情若发展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传入里热,甚至见到发厥。但只要辨清症状,其实可以知道这是阳热所致,并不是阴寒引起的真正“阴厥”。阳证忽然变为阴厥,这在古今医案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真正的阴厥,是起病之初就直中阴经,表现为唇青、面白、四肢厥冷,身上冒冷汗,小便正常却不口渴,身体蜷缩、不爱说话、常常昏睡,但神志尚清,与阳邪由表入里的“传经热证”完全不同。
不少误诊的情况,往往源于病人本身阳虚,或者曾经房劳体虚,外感之后身体支撑不住,医生一见厥冷就当成阴证,匆忙用四逆汤、真武汤一类大温回阳之品,结果火上浇油,反把人送上绝路。其实这类病人并非真阴极阳脱,而是因为阴虚,阳气一时被遏,显得阳弱。处理这类病情,关键在于顾护元气,药不在猛,而在中和。即使要温阳回气,也须在方中加入甘草、熟地等补阴药,慢慢引阳回位。若误以为是阴盛格阳之症,重投热药,反而会助火燔阴,雪上加霜。
《伤寒论》里张仲景说得清楚:厥多热少,是病在进展;热多厥少,是病在好转。病若先出现厥冷,之后热来得久了,往往会有便血、痈疽这些内陷热毒之象。如果本该用下法,却用了发汗,容易造成口舌生疮,损伤津液。厥冷后大便不止,是身体自解;若又见厥而利,再汗出喉咙痛,那就是误治引发喉痹。厥中还能进食的,多为“除中”虚寒;若厥止后想吃东西了,那就是邪气退去,病势好转。这一类情况,都是热深引起的厥冷表现,并非阴厥,不宜混淆。
真正需要用四逆、真武等大温回阳之剂的,是因为治疗不当,发汗、吐下太过,导致阳气大伤,四肢冰冷、精神烦躁、心烦失眠。这种时候,阳气确实接近脱落,不得不急救。但必须看清楚是否还有救阳的可能。如果面色青黑、形体枯瘦如柴,一身内火烧灼,这就不是阳虚,而是阴精已亡,阳被隔绝,哪里还有阳气可以挽回?这时候强行用热药,只会进一步消耗残余的阴液,使人速亡。
有的医者见病情复杂、阴阳难辨,索性用《证治方》中提到的方法——先用四顺丸来试探。这四顺丸,其实是理中汤加重甘草的变化方,主要作用在于缓补脾阳,不急不躁,是试探阳气是否还在的好办法。阳气能承受温补者,就能渐回;若服之不应,说明已经阴阳离绝,不能再强行用药。这也是古人诊治的智慧所在——不是一味靠经验用药,而是处处观察、步步为营。
现在有些医生治伤寒,只见发热,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用表散药。无论虚实寒热,不问病人是太阳病、阳明病还是少阳病,一概用麻黄桂枝、柴胡黄芩。结果表里不分,经络不清,五六天之后,病势入里,再出现胸腹满闷,才发现问题严重。这不是伤寒难治,而是辨证未明,治疗盲目。正所谓“粗工之误,误人性命”。中医治病,不可盲目从方,必须从证入手,认清阴阳虚实,方能掌握病机,化危为安。
总的来说,伤寒之病变幻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阴阳、表里、虚实的分辨。阳证中见厥,不可妄投温药;阴证未明,不可盲下寒凉。一味蛮治,容易误杀无辜。治病如打仗,先得识敌,后能制胜。理明药准,方能使人起死回生;辨证不清,只会落得“误药丧命”的结局。学医之人,当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