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些房子,专坑穷人
发布时间:2025-07-14 02:25 浏览量:2
上海楼市最让人憎恶的房子:
就是专门欺负穷人,收割穷人的房子。
买入之后,让本就资金不多的刚需,套的更牢了。
远郊养老别墅,收割刚需老人
最近王朔很火,说本来想去一个喜欢的地方养老,没想到老了还只能住在北京,因为经常去医院。
养老这事,本质上一定是方便为主的,诗和远方都是扯淡,但是架不住有的项目主打诗和远方骗你上车,最后卖都卖不掉。
我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吐槽过恒大海上威尼斯这种杀猪盘这种房子,是割向中产的最后一把镰刀,让一车又一车老年人被坑的血本无归。
最近,我们发现这个现象又多了起来,只不过收割的变成了预算不太高的本地刚需老人,发生的地点也变成了上海本地。
我们今年遇到了很多上海本地的阿姨、爷叔来找我们咨询,他们的购房画像都十分相似:
他们并不是上海本地的富人,一辈子也只有那么一套或者老破小在手里。
年纪大了,看手上的房子在跌,想着买套房子改善一下,预算其实也不高,老破小卖掉最多也就是四五百万的水平。
看了一圈的房子,都不太满意,突然在视频平台上刷到那种上海郊区的、四五百万就能买到的别墅。
蓝天白云、院子露台,诗和远方的情怀、院子种花的安逸让他们一下子上头了。
某环沪别墅(仅作参考)
去到项目上一看,一辈子住老破小的他们直接被那个漂亮的别墅样板间洗脑了,无论如何都要买一套。
这样的情况,我们今年遇到了太多。
老年人上头可能比年轻人还要犟,咨询现场真的有点拉都拉不住的感觉。
如果对楼市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
在上海四五百万能买的别墅,位置大概都贴着上海的边界线了,甚至有些就在环沪。
这样的项目,第一它肯定不适合养老。
因为周边一点配套都没有,甚至还不如当年恒大海上威尼斯那些靠着景区、整体开发的楼盘。
养老最重要的是方便和近,靠着医院地铁菜市场才是王道。
第二,他这些区域,就属于上海永远都无法开发到的区域。
上海现在连外环边上都没办法完全开发起来,什么时候才能把你上海边缘和江浙交接的地方搞起来?
这种地方就一定不可能有接盘侠,买了必然是要砸手里。
第三,别墅也不适合普通人买。
之前我就写过一个文章中产们,劝你别做买别墅的梦,提到过别墅的保养成本其实很高,不适合预算不太高的普通人去打理。
尤其是年纪大的朋友体力不好,装修就是个费体力的事情,后面住进去的时候,收拾就更累了。
话说回来,这些项目收割的并不是原来买文旅盘那些有闲钱的中产;
恰恰是这些在上海比较底层的刚需老人们,也就是穷人们,这点就比较可憎了。
一辈子的心血,辛辛苦苦积累的那几百万积蓄,砸在这种项目上真的是万劫不复了。
比较典型的项目我就说三个方向,因为很多项目都还在卖,指名道姓的也不好。
一个是嘉定郊区某个院子很多的项目;
一个是浦东南面某个离动物园不远、那种几十年发展不起来的“被抛弃”板块的别墅项目;
另外一个,自然就是某生态岛上的别墅了。
建议大家理性避坑,也劝自己的父母别上头。
恒大海上威尼斯的故事不一定只发生在环沪,也可能发生在上海。
房子不会卖,价格不好谈
卖房策略轻度咨询
开发商编制“大饼”的区域
卖房子靠画大饼,在楼市是屡见不鲜的。
但是作为预算只有两三百万的刚需,却恰好很是缺乏对于“饼”的真假的判断能力:
一方面预算不多,能选的地方本来就有限。
另一方面消息来源渠道有限,对上海的了解也有限,在开发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下很容易被“洗脑”。
但是真正令人憎恶的是:
有些远郊地带的房子,开发商就利用了普通刚需比较“小白”的认知水平,为了卖房子会硬去“蹭”一些规划,甚至编造出来一些“不存在的”的大饼,让大家激情上车。
这种现象常见于上海远郊,那些新房难卖的区域。
比如众所周知、因为难卖而封盘的松江小昆山板块中海·九峯里,就是个很典型的案例。
小昆山这地方,相对松江宜居价值高地的大学城、新城来说,小昆山是实打实的工农业混合居住区,拉胯的镇级配套、满满的城乡结合部即视感。
不过没关系,我这里差,就蹭松江的其他地方的热度呗,于是就有了如下的宣传(截图来自某行业大号)。
虽然这地方跟G60的核心区新桥、跟松江新城的核心区都不搭边、更不靠新天地,但都还是蹭上了。
如果对楼市已经有经验的朋友可能觉得这些很傻,但是真的会有人相信,尤其是刚需小白们。
但是一旦信了,结果就是大概率要亏惨了。
这项目新房没卖完的时候,自己的价格就从4.3万降到3.6万了,早买的朋友,直接看到自己的新房破发了,简直不要太惨。
这种远郊的区域太多了,奉贤的柘林、嘉定外冈、青浦白鹤都是如此,卖房子没办法到处蹭概念。
当然,蹭其实也还好,更过分的是有开发商会编造大饼。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宝山罗店的商品房组团。
因为远郊无地铁,光有产业园还不足以说服刚需们——
当时,一群开发商们直接凭空创造了一条地铁出来:T1罗罗线。
这个东西号称可以从项目门口接驳大家到地铁站——但其实这个就更搞笑了,纯属开发商们“原创”,因为当地从来就没有规划过这玩意。
这样的房子,结果自然就是——破发。
万科启宸当年的开盘价3.8万每平,直接跌了9000块下去,要知道这时间跨度可是五六年,并不是买在所谓的“市场高位”。
当然,即便是有些地方真有项目有规划,也可能被过分夸大其功效。
比如奉贤的东方美谷,发展的的确好,但是基本上是个奉贤的新房都说自己能吸引到东方美谷的产业客户。
东方美谷实际发展的的确是不错,但是远远没有开发商吹的那么上天——自然也不足以支撑奉贤那么大体量的新房。
而结果自然也是破发。
2018年西渡新房中铁建香榭国际高层产品均价3.8万/平,2024年最新二手成交价跌至3.1万/平,每平米净亏近7000元。
2019年金汇新房天和前滩时代开盘价3.05万/平,如今也跌至2.68万/平,相当于原价打了88折!
其实这些地方,本质就是抓住了刚需买房上车唯一会看的两个东西:
产业和地铁,但是这俩东西如今都不太容易实现了。
以时间轴来看,上海的人口在2015年就是阶段性的瓶颈。
人口停止高速增长,对应的就是上海的发展在阶段性达到了瓶颈——产业到了存量时代。
而人口大增量时代结束,也对应了楼市格局变化的停止,因为人不够,就就很难诞生出新的好地段。
地铁这种设施,如今也是建的越来越慢,大前提和产业类似。
这种情况下,郊区的任何一个项目,吹这俩东西,你都得当心一点:
看看那个大饼到底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或者干脆就是只有包装袋里面没有饼。
最讨厌的是那些看似有些利好,但实际上内里空空如也的地方——
你根本无法一眼看穿背后的真假,这时候就得多多调研一下,或者找明白人问问了。
市区高溢价老破小
今年环线有个比较巨大的改变,就是也会从居住视角去分析一些板块的性价比。
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预算不是都一两千万,没法都上车新房或者保值性好的区域。
而对于长期在上海发展、手上资金有限的朋友来说,总归要有一个住处安生立命。
因此我们今年也从自住性价比的视角,分析了一些跌出了“性价比”的存在上海这些地方的房子,跌出了极致的性价比!。
说起老破小这类产品,如果要买,大概就是几个原则:
第一,优先市区。
这点毋庸置疑,无论是为了学校、地铁还是搏拆迁,都得是市区更有几率,大逻辑就是上海开发资源全面回归市中心。
第二,尽量去买那些靠着“稀缺不可替代资源的”老破小,比如核心地段或者产业区。
这个很容易理解,不赘述。
第三,优先买老破小里面,产品比较新的那种。
比如90年代左右的福利分房社区、动迁社区,一般来说会比70年代那种“宿舍户型”,品质好一点也宜居一些。
不过我们今天可以细化一点,就是我们相对更加推荐CAZ边缘的、叠加以上几个优势的老破小。
而市中心尤其是比邻豪宅区的老破小,我们反而不是特别推荐:
第一,豪宅地段的配套大概率和买老破小的人没有任何关系,反而不宜居。
对于普通人来说,挨着地铁和便利店的作用,远大于挨着爱马仕旗舰店和恒隆广场。
市中心的豪宅化,配套的高档化,对应的就是普通人更不宜居。
第二,高额的地段溢价,难涨易跌。
比如梧桐区里面,动辄都是十几万单价、房龄超过70年的里弄老破小。
这种老房子,如果你关注过就知道,近些年可是跌得很惨,本质上就是虚高的溢价。
因为这些房子跟老洋房、或者风貌别墅没有价值关联性(锚定效应),和市中心那些普遍意义上的老破小还是不太一样的。
市中心的区域开发旧改是联动效应,整个板块价值和价格链条可以联动。
梧桐区里面,大佬住在老洋房里院子房子三百平、两百平,房子一套一两个亿,出门车接车送叫享受闹市中的繁华——
人家是收藏品逻辑,不是商品逻辑。
唐宋八大家的画卖三个亿,不会让隔壁摆的那个印刷品也跟着涨价,本质就不是一个赛道。
这种虚高,只是让你花了更多的钱,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居住体验,而且很容易亏。
第三,就是这种市中心的老房子,大多数都是非常老旧的里弄社区,居住环境很差。
很多人心有向往是因为市中心的高楼大厦或者梧桐成荫,诞生实际上并没有没见过满地虫子、老鼠、雨天的恶臭以及楼上楼下隔壁咣咣响的噪音。
客观从市场的流通性上,这种房子的接盘侠也并不多。
拿着十万以上单价买老破小的人本来也很少,未来会越来越少,这种房子,流通性也是大问题。
你去买了,那被收割的就是你了。
私信免费标的选择咨询
结语
我们之前聊过很多次,上海的刚需,进入了买房“亏钱时代”。
大部分刚需社区,买入都很难跑赢大盘。
刚需群体上车,反而要更加谨慎:
毕竟资金有限,买错,真的是辛苦工作十年都白忙。
篇幅有限,很难一次性把刚需选房的思路说透。
具体买哪里的房子不会被坑,欢迎文末留言,也可以线下来跟我们交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