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高温下,54万难民遭抛弃!伊朗挥驱逐令背后藏着死亡威胁

发布时间:2025-07-14 11:16  浏览量:2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伊朗边境的视频。不是战争片,也不是纪录片,是一群群阿富汗人,在50度的高温下,被一批批丢在沙漠上——什么都没了,人连方向都不知道该往哪走。

7月8日,红十字组织发出警告,说伊朗已经遣返了超过120万人,还有100多万人可能会在年底前被清走。而这一切,基本没人在大声说。

我不是在替谁喊冤,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有点说不出来的压抑。这事远比表面上更残酷。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在伊斯兰堡边境,有一名阿富汗男子对着人群大喊:“以色列都比伊朗仁慈得多!”当时没人反驳他,因为身边全是拖着孩子、背着锅碗、满脸尘土的人。他们不是流浪,是被“清理”出来的。

你可能会说,这些人本来就是非法入境,清退也是正常执法。话是这么说,但当你把尺度拉到现在这个背景下,再看这些操作,就会发现,驱逐本身正在变成一种“政策工具”。

红十字会的数据说得很清楚:仅仅在6月24日到7月9日这段时间,伊朗遣返的阿富汗人就超过了50万人。平均每天超过3万人被丢在边境。而且,这还只是个开始。

伊朗政府已经公开表示,要把所有“无证”阿富汗人清出去,目标直指400万人。这相当于把整个边缘群体连根拔掉。

问题是,这400万人里,有多少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入侵时就逃过来的?有多少人其实早就已经在伊朗生活了二三十年,有的甚至在那出生、上学、打工、娶妻生子?一刀切的背后,是一整代人的“重新归零”。

而且,伊朗这波行动并不是孤例。

同一时间,巴基斯坦也在做同样的事。今年上半年就已经驱逐了超过32万人。如果从2023年末开始算,累计超过80万人被巴基斯坦直接送回阿富汗。理由也都一样:没有合法身份,涉嫌犯罪,涉嫌恐怖活动。

我不是说各国没有权利保护自己的边境,但你要驱逐,可以,但方式不能像倒垃圾一样。

有联合国工作人员说,他们接收过一个案例:十几名女性和孩子在沙漠边被放下,连喝的水都没有,太阳底下晕倒了三个孩子,没人管。问边防士兵,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只负责运回来。”

还有一件事更让人心寒:2025年6月,有一车人花钱请了司机帮他们送回边境,结果司机把他们扔在沙漠中央自己跑了。这些人不是逃犯,是刚从伊朗被赶出来、准备回家的普通人。你说这种遭遇,放在哪个国家都说不过去。

可现实就是,他们既没国籍保障,也没媒体话语权,更没人能替他们发声。

女性在这波遣返中受到的打击尤其重。很多是因为塔利班上台后才逃到伊朗来的,有些是女教师、有些是记者、有些就是普通母亲。她们中有人为了上学跑了几百公里来伊朗,现在一夜之间又被赶回去,迎接她们的,是一个不让女孩读书、不让女人抛头露面的现实。

红十字会和联合国难民署都说,现在整个国际援助系统都“超负荷”了。目前只能覆盖10%不到的救助需求,意思就是,10个被赶回去的人里,9个是靠自己硬扛。这根本不是人道主义能兜得住的规模,而是崩盘。

我之所以关注这件事,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参与什么国际行动,而是因为这事本身揭示了一种趋势:越来越多国家在用“驱逐”来解决内部问题。

不管是为了甩锅、消解经济压力、转移安全焦虑,反正就是把弱者推出去,让他们去面对一个没人想提的结局。

我们很多人印象中的难民,是拿着破包、眼神空洞、出现在欧洲港口或北非船上的形象。但现在你得更新这个概念:新的难民,是那些在一个国家生活了二三十年,却一夜之间被扫地出门、连回哪都不知道的人。

而这批人,在2025年的中亚、西亚和南亚,正在被系统性地制造。

你可能想问,那他们能去哪?

没人知道。

伊朗不接,巴基斯坦不接,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更不可能开放边境。回到阿富汗,她们等着的可能是教育禁令、工作禁令、公共生活禁令,甚至更严重的惩罚。

我看到一组数据,说塔利班掌权之后,全国超过80%的女童已经彻底失学,而被遣返回去的女性中,大多数是在伊朗接受了教育、有工作经验的。这不叫“回家”,这是被赶回一个不让你活得像人的制度里。

这一切现在还只是开始。等到秋冬季来临、物资紧张、援助断档,可能又会是一轮更大的难民潮。

有些国家把难民当筹码,有些国家把难民当敌人,但无论哪一种,都说明一个问题:普通人在地缘政治的挤压下,根本没有选择。

他们不是犯错了,而是生错了地方。

这事没人能彻底解决,但起码,我们要能看见、听见、说出来。

不然,下一次他们被连根拔起的时候,连目击者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