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无补贴无防护,环卫工为游客翻垃圾找手表!
发布时间:2025-07-14 17:39 浏览量:2
2025年7月的大同,38℃高温炙烤着大地。两名环卫工人戴着薄薄的手套,在散发着酸腐气味的8吨垃圾山中弓着腰,一寸寸扒开混杂着食物残渣、塑料瓶和废纸的垃圾。他们的额头上渗满汗珠,蓝色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这场持续4小时的"寻宝",目标是一块价值数百元的儿童手表——广东游客卢女士的孩子不慎将其丢进高铁垃圾袋,最终被转运至大同南站的垃圾集中点。
当手表被成功找到的消息随着地方媒体的报道传开,舆论场却掀起了意想不到的波澜。有人为环卫工人的负责点赞,称这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也有人尖锐发问:用4小时人力、翻动8吨垃圾,只为一块儿童手表,值得吗?这场看似简单的"失物找回"事件,实则撕开了公共服务中隐藏的价值裂缝。
7月1日下午,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列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出站后,卢女士立即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由于儿童手表具备定位功能,经查询发现,手表定位仍显示在大同南站,卢女士由此判断手表已被当作垃圾处理。
"第二天我们预约了去云冈石窟景区参观,也不能'追着垃圾跑',便有了放弃的想法,可定位明明知道在哪里,于是有人推荐我们拨打热线12345。"卢女士回忆道。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卢女士取得联系,经追踪,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寻物难度陡增。
为尽快找回失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紧急将垃圾转运至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场空地。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徒手在垃圾堆中逐一翻找。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当日16时50分许,丢失的手表终于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并于当晚送还至卢女士手中。
山西本地媒体将此事定义为"呼应百姓需求"的典范,强调"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然而,网友的质疑声同样强烈:"如果是人工耳蜗等救命设备,动用资源可以理解,但一块儿童手表值得吗?""高温下让环卫工翻8吨垃圾,谁来心疼他们?"
事件中最直观的争议在于投入与产出的悬殊。按大同市环卫工平均时薪18元计算,两名工人4小时的人力成本为144元,加上垃圾转运车辆调度费、焚烧厂场地占用费等,总成本保守估计超千元,远超儿童手表的市场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机会成本——这4小时里,两名工人本可完成3条街道的清扫任务,或处理20余吨日常垃圾。正如网友犀利指出:"今天为手表翻垃圾,明天为耳机调监控,有限的公共资源经得起多少这样的'暖心'消耗?"
被舆论反复拷问的,还有对底层劳动者的隐性剥削。我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日最高气温35℃以上露天作业者,应缩短连续工作时间,且37℃以上时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含中午高温时段需停工)。
而大同当日实测气温达38℃,两名环卫工不仅全程无间断作业,更缺乏专业防护——报道中仅提及"徒手翻找",未出现口罩、手套等基础装备,更遑论高温补贴或事后体检。这种"以牺牲换感动"的叙事,被法律博主@劳动法观察批评为"用底层疾苦装点政绩,是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的回应——"只要老百姓有需求,肯定去做"——看似体现服务初心,实则暴露了公共服务标准的缺失。对比2024年杭州"全城搜寻人工耳蜗"事件中全民点赞的舆论反响,此次争议的关键在于物品性质的差异:人工耳蜗是听障人士的"救命稻草",而儿童手表更多是便利工具。
当公共服务缺乏分级响应机制,就可能陷入"小事过度投入,大事资源不足"的困境。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所言:"无边界的'有求必应',本质是对公共资源的不负责任。"
参考医疗急救"红黄蓝"分级模式,公共服务也应建立优先级标准:对证件、救命药品等不可替代物品启动一级响应,调动必要资源搜寻;对普通物品可提供定位信息引导失主自助寻找,或引入市场化有偿服务。
成都某环卫所已试点"失物寻回分级处理":紧急物品2小时内响应,普通物品需失主承担50%成本,半年内帮助32人找回失物且未引发争议。
事件中被反复提及的"8吨垃圾徒手翻找",本质是技术手段的缺失。目前国内已有城市试点智能垃圾分拣系统,通过金属探测、图像识别等技术快速定位失物。深圳某垃圾处理厂负责人透露:"配备金属探测器后,类似手表的小型金属物品平均15分钟可定位,成本不足人工搜寻的1/20。"
2025年6月,广州环境集团就曾依靠智慧环卫系统,精准回溯垃圾进站轨迹和作业点位数据链,成功在7、8吨生活垃圾中为市民找回装有手机、证件和银行卡的礼袋。技术的引入,既能提升效率,更能避免劳动者暴露于健康风险。
针对高温作业等特殊场景,需建立"应急任务专项补偿"制度。如合肥市规定:环卫工参与非常规作业(如失物搜寻、应急清淤),按正常时薪3倍计发加班费,并强制安排健康检查。
这种"制度性关怀"比事后宣传更能赢得民心——正如一位环卫工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不怕辛苦,但希望汗水能被看见,付出能有回报。"
当舆论还在为"值不值"争论不休时,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需要劳动者用健康换取感动,也不应让管理者用"无条件满足"逃避精细化治理的责任。
真正的城市温度,不在8吨垃圾中找到的那块手表里,而在为环卫工配备的每一副防割手套、每一份高温补贴里,在清晰透明的公共服务清单里,在尊重个体需求更守护集体利益的制度理性里。
卢女士带着失而复得的手表继续了她的大同之旅,而那两名环卫工人在简单冲洗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没有额外补贴,没有特殊表彰,只有继续清扫街道的平凡日常。或许,当我们下次再谈论"城市温度"时,应该先问问那些在高温下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你们感受到的温度,够不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