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之气百病之源,《内经》这样认识从外邪入侵到深病成积的病机
发布时间:2025-07-14 17:38 浏览量:2
在《黄帝内经》中,岐伯有一段非常关键的论述,揭示了百病起源与三部之气的关系。他指出,不同的气机受伤,会导致病从不同的部位起始。有的人情绪失调,喜怒无常,内伤于脏,就会让病从阴而起;有的人体虚,湿气侵袭,就会让病从下而生;还有的人因风雨寒热之邪从头面进入,也就是从上而病。这三种病因,分别起于上中下,被称为“三部之气”,而人们常见的各种杂病,几乎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有些人常说:“风寒雨湿天天有,为什么有的人病了,有的人却一点事没有?”其实这里面关键在一个“虚”字。风雨寒热这些外邪,并不是说它们本身有多厉害,而是要看人体是否有“虚邪”在先。如果人身体壮实,腠理致密,外邪就算刮风下雨,也是进不来的。但若是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内虚外感,两虚相合,外邪便可乘虚而入。这就像城墙有破口,敌人自然能轻易攻入。所以真正的大病,不是单靠风寒引起的,而是外邪和身体虚实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旦外邪乘虚而入,它也不是直接一下子就进入五脏六腑,而是有一条逐步深入的路径。最开始,它是从皮肤毛发开始的,皮肤一旦松弛,腠理就打开,风邪先入毛发,浅者表现为毛发立起,像起鸡皮疙瘩,皮肤发凉发痛。如果这时候没能及时祛邪,风寒就会往里走,进入络脉——也就是皮肉之间的细络,这时候的病情表现为一阵阵的酸痛,时好时坏。
再往深一层,外邪进入了经脉,这时候人会开始感觉浑身发冷、容易受惊吓。还不治,就继续走深,邪气进入了“俞”——也就是经脉与脏腑交会之处,六经闭塞,四肢关节就开始疼痛,腰背僵硬。这种阶段,已经不是普通感冒的层次,而是发展成筋骨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像风湿痹症的表现。
如果邪气依旧未能祛除,它就会更深入伏藏于“伏冲之脉”,这是人体更深的一层气血运行通道,这个阶段会觉得身体沉重、周身疼痛。而再往里走,就到了肠胃,开始出现腹胀、肠鸣、泄泻。如果病人本身体质偏寒,肠道寒气重,那就是大便稀薄、消化不良;若偏热,就可能出现腹泻带黏液,甚至肠道糜烂。这时候,病已经不仅仅是表邪了,而是深入内里,开始伤到脏腑功能。
最后一种最麻烦的情形,是邪气久留不去,在体内“安营扎寨”,传舍于肠胃之外、经络之间,甚至藏于筋骨、脉络之间。这些地方如果邪气停留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形成积聚,比如肿块、结节,甚至变成慢性病。比如有的患者筋骨酸软,检查也没什么问题,就是一直不舒服;有的人经常腹胀便溏,却查不出明确的病因,这种就是邪气伏留于深部而致。邪气的淫泆,是漫无边际的,它会游走于孙络、经络、伏冲、俞脉、肠胃、膂筋等各个层面,一旦盘踞下来,治疗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所以,理解这段经典,关键是要知道“虚”“实”之间的对抗关系,以及外邪是如何从表入里的全过程。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理念:病不是突然得的,是日积月累的失调加上时机巧合所致。而医治的关键也在于:早发现、早驱邪,不可等邪气深入五脏六腑之后才想挽回,那就太迟了。这正是《内经》所谓“治未病”的智慧所在。
- 上一篇:高温下无补贴无防护,环卫工为游客翻垃圾找手表!
- 下一篇:以智能之光照亮教育强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