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年轻的时候》:少挑刺,你的生活就好了

发布时间:2025-07-14 18:35  浏览量:2

小说《年轻的时候》发表于1944年。

书中的主人公潘汝良追求完美人生,甚至把书上的条条框框当成自己的生活标准。

在他的眼里,父母、姐弟各有各的毛病,鄙夷地不屑与他们说话。

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满怀期待的交往一段时间后也失望而归。

墨子云:“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如果可以,大概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现实往往难以事事如愿,不完满才是人生常态。

当挑剔成为一个人的惯性,他的人生就难以谱写出顺畅的乐章。

潘家开着片酱园,潘父在外忙完一天的生意,晚饭后喜欢一个人再喝点酒。

汝良不反对男人喝酒。恋爱失败、职场受挫以酒解忧,哪怕是喝吐了都高尚。

可父亲毫无理由地喝酒,还每每把脸喝得红红的,油光贼亮,实在猥琐,就是不良嗜好。

汝良心目中,父亲是不合格的,而对于母亲,他也有遗憾。

母亲受过教育,不会专门为儿子弄吃的,更不会眼含泪水送他出门,不是一个传统的母亲。

更可恶的是,她几乎没有白发,闲了就去听绍兴戏,打麻将,不顺心时就找孩子撒气。

至于两个姐姐,都在大学里读书,长的不美还爱打扮,真是不安分的女人。

而弟弟妹妹就更令他看不上眼了,脏,惫赖,不懂事,非常孩子气的孩子。

过度的鄙夷与淡漠使汝良很少在家,在家里时也几乎不开口,尽量避免同家里人一桌吃晚饭。

可是,父母家人并没有亏待他。

其实,从潘父喝酒时,下酒菜只有油炸花生米,掉了柄的茶杯当酒盅就可以看出,他是多勤俭的人。

潘母也不是只顾自己享受的人,不仅要顾好孩子顾好家,还要帮丈夫记账。

但是,汝良没有看见父母的不容易,只看见了父母的不体面。

对待家人的态度,是一个人本性最真实的样子。

林则徐曾经说过:“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不思己过,反怨亲人,好运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02 亲密关系里,西施都是不完美的

汝良读的是医科,经常用到德文。于是,他每天晚上都去一所夜校补习德文。

在那里,他邂逅了校长室的俄国女打字员沁西亚。

第一次见沁西亚时,汝良突然吃了一惊,因为,她的侧脸跟他书上画了十几年的那个人一模一样。

特别是沁西亚那一嘟噜黄头发,衬得她那么美,那么可爱。

沁西亚也看到了汝良书上的侧脸,也觉得画得就是她。

两个年轻人彼此产生了奇异的感情,约定第二天起互相学习语言。

沁西亚是个干练的女孩子,白天在洋行里工作,夜校里是兼职打字员。

第二天中午,潘汝良去洋行找沁西亚,她刚吃完午餐,嘴唇膏上黏着面包屑,不住地用手帕在嘴角揩抹。

藏在写字台底下的一双脚有一只没穿高跟鞋,只穿着肉色丝袜。

汝良发现,沁西亚身上的光芒消失了,他觉得烦恼。

接下来的半年多,他一边享受与沁西亚相处的快乐,一边又因她的平凡和邋遢感到遗憾。

有一天,他乘电车从马霍(马马虎虎)路驶到爱文义(爱文艺)路时,一抬头看到窗外电影广告牌上三个大字:“自由魂”。

汝良如醍醐灌顶般,立刻决定不再和沁西亚交往,他要自由。

表面看,是汝良惧怕婚姻才提分手,而说到底,是沁西亚在他心里完美的光环消失,他的梦幻破灭,才选择的逃避行为。

实际上,沁西亚和汝良的姊姊们差不多一般大,虽不能像她们那样去读大学,却能说俄语、德语、英语三种语言。

沁西亚小小年纪失去父亲,早早就出来工作挣家用,甚至还要一天打两份工,是难得的好女孩。

潘汝良放弃沁西亚不涉及道德,只能说是他的损失。

有句话说的好:“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不完美的人。”

古代鼎鼎大名的四大美女各有各的不足,西施患有心疾,但就因胸口疼她习惯拿手捂心,也才有了捧心西子的赞誉。

茫茫人海,能遇见的一定是缘分,无论结果如何,请真心待人,也真心对己。

沁西亚有了结婚对象,是一位在工部局警察所里做事的下级巡官。

她和男生从小就认识,也是俄国人。

沁西亚结婚那天,汝良去参加她的婚礼,看见新郎是个很漂亮的小伙子,但看上去就没有多大出息。

如果自己没和沁西亚分手,她绝不会嫁给她这个儿时的玩伴。

汝良替沁西亚不值,甚至要掉下泪来。

两个月后,沁西亚打来电话,托汝良帮忙给找事做,说待在家里着闷得慌。汝良猜她是钱不够用。

等汝良替沁西亚找到事,给她回电话时才知道她病得很厉害。

踌躇了一天一夜,汝良还是冒昧上门去看她。

那个俄国巡警没在家,躺在床上的沁西亚瘦得皮包骨,汝良觉得她可怜。

可是,看到床头柜上放着她和她丈夫的双人照后,汝良改变了想法。

沁西亚还是那个努力生活的女子,她爱家人,爱丈夫,面对生活种种的不如意,不抱怨,不逃避。

从此以后,汝良不再在书上画小人了。

他的生活不乏缺憾,沁西亚的人生缺口更大,但这世上又有几人敢说自己拥有的是完美人生呢?

越是爱挑刺,越是会看见更多的刺。

04

很喜欢林清玄说的一句话:“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与不平衡,都是人生最好的启蒙。”

看不顺眼家人做事,多想想他们为你做了多少;

爱人没有如己所愿,问问自己又为对方着想过什么。

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不甘和对抗,只会让我们痛上加痛,失去更多。

多宽容、少挑剔,主动给不完美的现实加一层滤镜,生活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