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和宝钗的友谊小船是怎么翻船的?
发布时间:2025-07-14 19:58 浏览量:2
宝钗和黛玉的友情,始于“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脱口而出的这一句,料定黛玉是读了《牡丹亭》、《西厢记》这类禁书,所以,把黛玉单独叫到蘅芜苑“拷问”。黛玉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但想起自己一个千金小姐,说出这个来确实有失检点,担心宝钗说出去:
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交给我,再不说了。”难怪宝玉说家府里只有凤姐和黛玉是伶俐人,前一秒还清高端庄、下一秒也能撒娇耍赖。面对如此可爱的林妹妹,宝钗这一次采取了意想不到的策略。
宝钗确实工于心计,深知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笼络方式,比如对下人,时不时地给点小恩小惠,做出一副宽容大度地样子,就足够了;但对黛玉这样物质上什么也不缺的千金小姐,则要攻心为上。
于是,宝钗并没有像黛玉想的那样,当面指责或是找“家长”揭穿,而是像一个知心姐姐一样,先是自爆其短,说自己也是淘气的,这些书自己如果没看过,如何知道黛玉读过,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想想我们那些关系最好的朋友,往往都是一起做过“坏事”的,宝钗这一招果然奏效,在黛玉正在为自己看禁书被发现而心慌意乱的时候,宝钗的一席话,让她打开了心防。
宝钗接着给她讲了一些“女德”,说虽然我们作为女子只该做些针黹,但偏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就该拣些正经书看,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对于宝钗的这段话,内容黛玉不一定接受,但对于宝钗的“真情”,黛玉是感受到了。这些话原该是母亲给自己说的,可黛玉从小母亲早亡,宝钗像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关怀,让黛玉很感动,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两人的这一次对话,解开了黛玉的心结,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宝钗。原来,她因为“金玉良缘”总想和宝钗争个高低。但是两人的婚姻说到底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宝钗也有许多身不由己,抛开“金玉良缘”的滤镜,宝钗或许会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这一次攻心计,宝钗基本上算是成功的,但聪敏的林黛玉可并不会像湘云那样对宝钗言听计从,“林怼怼”怼起人来,绝不口软。接下来,大家讨论惜春画大观园的事情,宝钗又好为人师地说了一大篇理论,还列了一张长长的材料单子,黛玉当即就调侃她这怕是拿错了,拿成了嫁妆单子。大家都叫宝钗去拧她的嘴,黛玉又撒娇,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还求谁去?”你不是前两天才“扮演”了好姐姐吗,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一时的真心?
宝钗原是和他顽,忽听他又拉扯前番说他胡看杂书的话,便不好再和他厮闹,放起他来。黛玉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宝钗笑指他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黛玉果然转过身来,宝钗用手拢上去。
看起来林黛玉没拿捏住,宝钗反而被拿捏了。所以,还得是黛玉,那一天只是被宝钗打了个措手不及,清醒过来,还是控场高手。灵动的黛玉让宝钗猜不到她下一秒会是什么样子的,时而尖刻、时而乖巧......要“控制”黛玉,宝钗还得再努力。
秋天,黛玉很容易生病,这一天又卧病不出了。宝钗每天很忙,白天要定时到贾母、王夫人处定省,还要到院中姊妹处闲话,只有晚上做女工,往往要到三更才睡觉。可即便这么忙,还是会去望候黛玉。
这一天宝钗给黛玉讲了一套“养生”理念,说她老是把药当饭吃,不符合养生规律,人还是要靠饮食来调养。这很符合我们现代的营养学,“五谷为养”嘛,吃饭才是硬道理。可宝钗不知道是真不通还是假不通,她提出来的饮食,却不是养人的米粥,而是每日早起,拿上等的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粥,她这个方法,不仅花钱,而且费事。黛玉说自己平时就够多事了,不方便再麻烦贾母她们做这些,下人也会背地里说闲话。不像宝钗,有母亲有哥哥,自己孤身一人,就不要再多生出花样了。宝钗也感叹说自己的情况比她好不到哪里去,两人算是同病相怜。两人互剖心曲,黛玉也明白了宝钗对自己确实用了心,也真诚地向宝钗说: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两人都敞开了心扉,此时,二人的友情达到了巅峰,俨然一对好闺蜜。于是宝钗提出燕窝由她来提供,不麻烦贾家的人,而黛玉也接受了。但是,可能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从宝钗的燕窝里,大家是否能隐约看到宝钗给湘云办的螃蟹宴的影子?友谊需要两人有思想上的共鸣,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很快,薛蟠因为得罪了柳湘莲,无颜留在京城贵公子圈,决定外出经商历练。宝钗想着香菱素来向往大观园,就大发“慈悲”把香菱接来蘅芜苑同住。香菱趁机请宝钗教她写诗,可宝钗却叫她不要得陇望蜀,叫她先从老太太开始,把园子里的人都去问候一声,把关系搞好才是正道理。原来宝钗每日搞关系太忙了,是想把香菱带进来分担一二,最好能像莺儿一样多打探些消息。
可是香菱却去了潇湘馆找黛玉,要黛玉教她写诗。黛玉却一口答应了。黛玉不愧是进士的学生,教起香菱来,有板有眼。不仅给香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还把自己的藏书借给香菱看,而且还鼓励香菱说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告诉她“正要讲究、讨论,方能进益!”这不是现在流行的费曼学习法嘛?在黛玉的悉心教导下,香菱进步飞速。探春和宝玉都赞不绝口,力邀香菱加入诗社。
可宝钗却打击香菱:“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写好了诗,先给宝钗看,宝钗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可黛玉却从来不打击香菱,先是肯定她的进步,再提改进的建议,让香菱自己再去想。很快,香菱就能写出“新巧有意趣”的诗了。
在宝钗眼里,香菱不过是一个奴才、一个妾,就应该物尽其用,做好本分,为家里做贡献,写诗只是玩乐。而在黛玉心中,每一个灵魂都是自由平等、值得尊重的,不管香菱是什么身份,只要她想学,她都愿意倾尽全力去帮助。宝玉、探春、湘云等都对香菱学诗表示了支持、提供了帮助,唯独宝钗处处打击,这让黛玉看到了和宝钗在思想上的巨大差距。
真贵族之间的交往,是互相欣赏,精神共鸣。譬如“竹林七贤”,可以愉快畅饮,也可以剑拔弩张,争论不休,但绝不会有精神上的占有和控制,他们都有独立的思想,有分歧,但却尊重彼此的选择。
黛玉之所以支持香菱,就在于她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一个下人,而是一位好学的朋友。尊重并且全力托举,是黛玉对待朋友的真心。
如果说对于下人不一定要付出真心的话,可对于家人也不能真心赞赏,让黛玉彻底看清了宝钗的层次。
当薛宝琴一口气写出十首怀古诗的时候,所有人都称奇道妙。可宝钗却还是要鸡蛋里挑骨头,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宝钗又用她好为人师的口气,指出宝琴的诗没有史鉴可考,要她重新做。这对于一向主张思想自由,不被束缚的黛玉来说,实在是忍不了了。
黛玉忙拦道:【庚辰双行夹批:好极!非黛玉不可。脂砚。】“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黛玉在这里,总算看清了宝钗在思想上跟自己确实不是一路人,直接讽刺她矫柔造作。而且又拿出之前宝钗说她看《牡丹亭》的事情来,告诉她其实那些话,不看书看戏也是能知道的。不是什么知识、典故都是从史籍上来,很多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来,比如看戏、听故事,还有宝琴的四处游历,所见所闻。狠狠批驳了宝钗一番。
至此,无关乎姻缘的竞争,黛玉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宝钗只能做表面的朋友,思想上的差距、处事的习惯,让他们终究无法成为真正的知己。站在宝钗的立场,她没有错,商人本来就是精于算计、利益最大化,这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会不知不觉影响她的思考和行动。这一点,黛玉表示尊重,毕竟宝姐姐真的给了自己家人般的温暖。可是,这份温暖带却着商人的算计,也瞒不过清醒的黛玉的眼睛,所以她才会对宝钗说出那一番话,终究,宝钗还是走不进贵族的圈子,因为她不明白,更做不到:“真贵族”的友谊,是毫无算计的真情。
由于三观不同,友谊的小船该翻还是得翻。
带着算计的友谊,终究不能长久,宝钗和黛玉的闺蜜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黛玉的清醒和宝钗的算计,是阶层之间的差距,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宝钗和黛玉之间的友情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