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哇哈哈才知道,原来受到言论攻击的钟睒睒,当年其实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7-14 20:49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次宗家的“破烂事”真的是闹得太大了,宗馥莉那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妹一出现,“老好人”宗庆后的名声确实受到了影响。
不过有人在调侃宗老也是男人本色,但也有人把目光放到了钟睒睒身上。
钟睒睒的儿子被指责是美国籍的时候,他的处理方式很好,如今宗老这3个非婚生子女也被爆是美国籍,钟睒睒却没有趁机落井下石。
看来钟睒睒做人很有底线。
2024年2月,中国饮料行业元老宗庆后先生离世。
部分媒体借机将矛头转向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焦点之一便是其子的美国国籍。
面对汹涌质疑,钟睒睒公开回应:儿子虽为美籍,但未持有农夫山泉股份,企业性质纯粹属于中国。
如今风水轮流转,宗庆后另有三位子女且皆持美国国籍,据说这一点在杭州商界并非秘密。
钟睒睒对此不可能不知情。
然而纵置身舆论漩涡中心,他始终未曾以此反击。
当对手轰然倒下时,有人选择沉默如山,这沉默里藏着商道中罕见的分寸与温度。
商海搏杀数十年的钟睒睒,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一信息的“杀伤力”,只需一个暗示,一句模糊的指向,便足以在悲情氛围中引爆另一场针对逝者的舆论海啸。
在流量即王道的时代,这种沉默近乎“自废武功”,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舆论反转利器。
他选择了更艰难的路:承受误解,独自消化压力,将一场可能蔓延的混战消弭于无形。
中国商界不缺乏以攻击对手私德作为竞争手段的案例。
2010年,乳业巨头蒙牛被曝策划损害伊利商誉,幕后黑手竟指向其员工雇佣的网络公关公司。
事件败露后,蒙牛涉事高管被批捕,企业声誉严重受损。
攻击一旦越界,反噬必至,伤人者终自伤。
但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沉默的守护者也有很多。
他们深谙“有所不为”的智慧,在喧嚣中为行业保留着一份体面。
万科创始人王石,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因“十元门”言论陷入空前舆论危机,无数声音要求他下台,更有人翻出旧事试图彻底否定其人格。
当是时,与万科竞争多年的同行企业手握诸多可发酵素材,却集体选择了沉默,没有一家企业趁势煽风点火,落井下石。
这份沉默,维护了一个艰难时刻企业家当有的尊严空间。
玻璃大王曹德旺多次公开表达对企业家移民潮的不解与痛心,其长子曹晖早年确曾持有美国绿卡。
当外界以此质疑时,曹德旺并未回避或指责他人,而是坦诚面对,更以曹晖最终放弃绿卡、回国接班的事实,展现了对家国信念的执着践行。
攻击者期待的“互揭”戏码并未上演。
华为任正非面对媒体询问竞争对手困境时,其回应常是:“不要评价别人,好好做自己。”
在华为遭遇外部极限压力的至暗时刻,内部曾有声音提议曝光某些美国科技企业的“软肋”进行反击,任正非坚决制止:“我们不要学那种做法,华为要靠实力赢得尊重。”
沉默是强者最后的尊严,也是智者最高的武器。
在道德底线屡受冲击的商业丛林中,这些沉默如同压舱石,稳住了中国商道不至于彻底倾覆于功利主义的洪流。
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价值创造效率的比拼。
当手段沦为对个人隐私的恶意消费,竞争便滑向无底线的互毁游戏。
“钟睒睒”们在关键时刻的沉默与克制,短期看似乎“吃亏”,长远观之却为行业保存了良性发展的元气——
维护行业公信力。
企业家群体形象相互依存,频繁的互毁式攻击,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公信力,导致“狼来了”效应,无人再被信任。
聚焦价值创造。
将企业能量引导至产品创新、服务提升与管理优化,而非无休止的舆论攻防战,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确立道德坐标。
为后来者树立清晰的行为边界,明确宣示:某些手段,无论多么“有效”,都不可触碰。
赢得长期尊重。
真正的尊重从来不是靠击倒对手获得,而是源于对手的敬畏与公众的认可,沉默彰显的格局与定力,最终会转化为无形的品牌资产。
这份沉默的价值,超越了一场战役的得失,指向一种更值得追求的商业文明——竞争可以激烈,但应保有对人性底线的敬畏。
宗庆后与钟睒睒,两位中国饮料行业的巨擘,在市场竞争中必然有过激烈交锋。
但当一位先行者离场,另一位在可能给予最后一击的时刻,选择了收手,选择了沉默。
这沉默不是软弱,而是对商业伦理底线的确认,对“人”的基本尊重。
它守护的不仅是对手身后的清名,更是整个商业世界赖以运行的基础共识。
你觉得钟睒睒做的对吗?你怎么看宗家的“热闹”呢?
参考资料:
【1】新浪财经2025年07月13日《宗馥莉被三名弟妹起诉要求冻结18亿美元资产》
【2】界面新闻2024-11-20《钟睒睒回应儿子“是否为美国籍”:他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