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风向要变了?教育部发布十六条新规

发布时间:2025-07-14 20:47  浏览量:2

最近,教育部发布的16条新规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新规涉及基础教育办学治校的多个关键领域,对规范教育行为、保障学生权益具有深远影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这十六条新规,了解它们将如何重塑教育生态。

新规在思想教育层面,明确“严禁出现反党反社会主义、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英雄模范、分裂国家、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等错误言行,或通过网络媒介、论坛讲座、试卷试题及其他公开场合传播错误观点”。这是从思想根源上为教育筑牢根基,确保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引导下成长,让教育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的坚实阵地。

在课程与学业负担管理方面,新规从多维度发力。“严禁违反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随意调整、增减课程内容,超标超前教学,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保证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全面性,让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教育“瘸腿”现象。“严禁布置超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总量和时长的作业,或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严禁违反关于日常考试管理的有关规定,频繁组织考试,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以及“严禁违反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造成学习时间过长问题,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严禁学校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校历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课”,这些规定直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痛点,从作业量、考试频率、作息时间和假期安排等方面,全方位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兴趣、发展个性,也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招生与评价体系的规范也是新规的重点。“严禁中小学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各类竞赛证书、社会培训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打破了以往招生中过度依赖考试和各类证书的局面,让教育起点更加公平,避免家长和学生陷入盲目考证、提前抢跑的怪圈。“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考核排名,对教师进行排名、奖惩”,促使学校和教师摆脱“唯分数论”的束缚,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

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权益保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新规在这方面同样给出了明确要求。“严禁教师歧视学生,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辱骂殴打、性骚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严禁学校背离立德树人要求,在学校管理中制定有违常理认知、违背公序良俗、没有相关依据的校规校纪条款,出现不平等对待学生、伤害学生和家长感情等管理行为”“严禁学校漠视、纵容以多欺少、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学生欺凌行为”“严禁校园安全排查整改形式主义,风险排查管控和应急处置措施等机制不健全,放任重大校园安全隐患,发生重大事故后瞒报谎报、处置不当”“严禁学校不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学校食堂运行、食品卫生安全等疏于监管,出现让学生食用腐败变质或者卫生健康安全不达标食物,引发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问题”,这些规定从校园人际关系、安全管理到食品安全,全方位守护学生的身心安全和合法权益,让学生在安全、温暖、公平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此外,新规还对教育资源的规范使用做出规定。“严禁违规选用教材,违规征订教辅,或以任何形式强迫、诱导学生通过指定渠道购买图书、电子产品、教辅材料、文具等”“严禁违反校服选购的有关规定,强制购买校服,利用购买校服牟利、侵害群众利益”“严禁学校违反收费管理规定,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克扣挤占挪用发放给学生的各类资助资金等”,杜绝了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资源垄断和利益输送等不良现象,让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透明,确保每一分教育经费都用在刀刃上,每一份教育资源都能惠及学生。

教育部发布的这16条新规,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这片土地。它们从多个维度构建起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公平发展保驾护航。当然,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期待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严格执行新规,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茁壮成长,也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培养未来人才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