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0.35卖10!年销百万坑害全国,央视最新曝光,赶紧告诉家里人

发布时间:2025-07-15 00:27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不夸张地说,手机壳几乎成了有些年轻人的“第二张脸”,有的人甚至一个月换好几次,只为搭配当天的穿搭风格。

可就是这个看起来毫无威胁的手机壳,现在却被央视点名曝光,暗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有人因为长期接触这种壳,竟然发展到肾功能衰竭!

那这些看似无害的小配件,为什么会变成“健康隐形杀手”?

据央视财经报道,网上大部分8元、9.9、10元的手机壳,可能是由回收塑料、工业染料、医疗废料和电子垃圾等低质材料制成,其中,广东地区矿泉水瓶的回收价格在0.35元一斤。

但经过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塑化剂、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首当其冲的就是铅超标问题。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抽检的20款手机壳中发现,有的手机壳中铅含量竟超出国家标准30倍。

要知道,铅是一种慢性毒素,可通过皮肤接触或空气吸入进入人体,长时间积累可能导致细胞损伤、骨骼破坏,甚至诱发肾功能衰竭。

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则是一种公认的环境激素干扰物,能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一旦进入人体,可能导致: 儿童发育异常,性早熟、生殖系统发育受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更有研究表明其与癌症风险上升存在关联。

其实,最令人担忧的是多环芳烃,这是一类强致癌物质,若手机壳采用回收废料制造,这类物质可能超标,它能通过皮肤、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长期积聚,提升致癌几率。

造成这种后果的,其实就是成本压缩的真相。

芳烃装置

手机壳生产门槛极低,只需模具和注塑机,几人即可开设一个简易小作坊,业内人士透露,正规塑料价格在每吨上万元,而回收塑料成本不到其一半。

有的不良商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选择废料、电子垃圾甚至医疗废弃物替代原材料,并谎称是“环保材料”,包装上打着“无毒无害”的噱头,堂而皇之地销售。

央视披露,有些厂家甚至直接将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医疗废料、电子垃圾参与注塑,这些原材料中含有甲醛、苯系物等高毒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

同时,手机壳中常见的香精、亮片、荧光粉等元素,更让化学成分变得复杂,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比如香精中可能含有苯类化合物,荧光粉甚至含有放射性物质,一旦吸入或长时间接触,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伤害将难以估量。

很多人会觉得:手机壳只是个外壳,能有多大危害?其实正是这种“低风险误判”,让它变成健康的“隐形杀手”。

手机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电子产品之一,手掌、指尖与壳体接触的频率极高,尤其是在夏天,手机本身容易发热,这种高温环境下,有害物质更容易释放并通过皮肤、呼吸途径进入人体。

有消费者反馈,新手机壳一拆封就能闻到浓烈的塑料气味,有的即便是放置了几天也无法散去,还有人反映使用一个月后,仍能感受到异味残留。

更严重的是,一些手机壳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发黏、掉色、边缘毛刺明显,这些现象极有可能是有毒化学物质正在释放的征兆。

别以为这些影响只是表面的,一旦有毒物质在人体内沉积,可能慢慢损害肾脏、肝脏、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后果极为严重,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尤其需要高度警惕。

现在大批“9.9元包邮”、“荧光”、“香味”、“卡通造型”等手机壳充斥市场,消费者第一步就是增强辨识意识。

可以选择液态硅胶或TPU材质的壳,它们相对安全一点,购买之前也可以闻一闻气味,如果出现刺鼻、发黏、有化学味的要警惕。

如果包装上有3C认证、标注执行国标《手机壳套通用技术要求》的话,是加分项,但即便是选对了壳,也要在使用前清洗、通风放一天再用,使用周期也不能太长,最好每隔半年左右换新。

最最最关键的,就是别因贪小便宜图一时漂亮,买到有毒“三无”产品,那些无厂名无质检报告的卖家尤为危险。

手机壳使用过程中若手机发热明显、壳发粘、掉色、味道变浓,这些都提示可能释出毒素,不要犹豫,赶紧换了它。

特别是给孩子用的壳,要格外谨慎,因为孩子喜欢用嘴啃玩具,再加上孩子的体制比较弱,皮肤也敏感,化学成分更容易进入体内,长期下去风险不容忽视。

成人虽然强一点,但酒精擦手、睡前清洁手机壳,保持双手干净这类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手机壳还没列入强制性认证目录,监管力度有限,市场乱象频,消费者维权难。

电商平台不能让“三无”商品混乱销售,质检标准应提升,验证材料真实有效才让卖家挂牌销售。

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抽检频次,把疑似含毒手机壳纳入重点监测品类,公众也可通过社会监督推动,曝光质差商品,让安全意识在社会扩散。

结语

手机壳虽小,不过每天至少陪伴你三四小时,有时候更久,它虽然能够带来时尚感、手感,但潜藏在内的毒素,却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行动。

浙江抽检、央视曝光、消费者反馈,共同揭示低价壳问题真实存在,挑选、使用、清洁,都不是小事,健康不能被几块钱的“美观”打败。

哪怕它只是一件手机配件,但关乎你和家人的未来,别给毒壳留机会。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点赞评论+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信源来自:

央视新闻 2025-07-11关于“快自查!手机壳选不对等于“毒源”在手上 如有这些特征快扔掉”的报道

羊城派2025-07-13 关于“你还在用几块钱的手机壳吗?谨防甲醛、苯、铅超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