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王树国的“教育三问”

发布时间:2025-05-20 10:24  浏览量:1

新重庆-重庆日报 关东客

“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近日,在一场科技年度论坛现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将社会目光再次聚焦到“教育”这一根本议题上。王树国校长坦言,他对该问题仍在思索,同时指出部分完成博士学业者的成就,反而不及这些中途投身实践的创业者。

王树国的“教育三问”,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杨振宁三问”形成呼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018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就“中国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现象连发三问:“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这些追问,无不指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传统认知中,博士学位代表着深厚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研究能力。人们普遍认为,走“本—硕—博”的学术路径,能为个人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与高度的社会认可。然而,梁文锋、王兴兴、汪滔等创业者的成功,冲击了这种固有观念。他们在求学阶段另辟蹊径,以创新实践开辟事业版图,彰显出教育与成才路径的多元可能。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教育与人才发展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学术积累是一场长跑,创业则更考验创新思维、市场洞察力、决策魄力与实践韧性等综合素养。当然,王树国的发问,并不意味着否定博士教育的价值。在基础科学研究、高端技术攻关等领域,博士群体仍是推动学术进步的中坚力量。博士教育培养的严谨治学态度与系统研究方法,对个人学术成长与社会知识体系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应王树国之问,需跳出“读博与否”的二元思维。教育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未来的教育体系应当兼容并蓄:既要夯实学术根基,培育深耕理论的学术人才;也要搭建实践平台,激发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力。破除“唯学历”倾向,构建知识传承与价值创造有机融合的教育生态,正是为了让不同禀赋的个体都能找到成长路径。

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一方面,应鼓励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另一方面,需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为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唯有如此,方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