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的公平?770万犹太人拥有以色列,1200万吉普赛人却在流浪

发布时间:2025-07-15 03:31  浏览量:2

早年时,笔者曾和一位朋友讨论二战时期的犹太人为何会遭到纳粹的迫害?

笔者的友人说,因为在当时的欧洲,你很难找到一个和犹太人一样,弱小又富裕的民族,所以他们会被迫害。

可笔者却了解到,当时欧洲有一个民族比犹太人更加弱小,他们没有那么富裕,而他们也承受了纳粹更加残酷的迫害。

因为弱小且几乎没有发声渠道,战后几乎没人知道这个民族被纳粹屠杀了五十万人,甚至就连对这个民族屠杀总数的一个系统性数据,都找不到。

这个民族就是吉普赛人,当年和吉普赛人一起被屠杀的犹太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可吉普赛人,却仍然还在流浪……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剧《卡门》,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以及引渡电影《大篷车》中,都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吉普赛人角色。这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也构建了大多数亚洲人,尤其是东亚人对吉普赛这一民族的初印象。

但是很少有人想过,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他们为何喜欢四处流浪?他们究竟何以为家?

“吉普赛”这个词汇是一个欧洲词汇,也是欧洲强加于吉普赛人身上的名字。这一名称最初是来源于一种误解,当时的欧洲人误以为吉普赛人来自于埃及,于是就将其称之为“埃及人”,吉普赛则是埃及的一个音变。

就如同欧洲人傲慢的将美洲原住民命名为“印度人”(印第安人)一样,吉普赛这一词汇也充满了先入为主的欧洲式偏见。

在不同的国家,吉普赛人也有着不同的称呼,英国人将其称之为吉普赛人,法国人将其称之为波西米亚人,西班牙称其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则称其为茨冈人。

吉普赛人也不是来自于埃及,而是来自于印度北部。他们在公元5世纪-7世纪离开南亚前往波斯,10世纪穿越小亚细亚来到巴尔干半岛,16世纪后他们就已经遍布欧洲,19-20世纪又远渡重洋来到了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

20世纪初,少量现代吉普赛人跟随俄罗斯帝国崩溃后的难民潮一起来到了中国,今天的吉普赛人的足迹已经走遍亚欧大陆的大多数地方。

不同于文艺作品的是,现实中的吉普赛人并没有那么浪漫,也并不惹人怜爱。

欧洲人认为吉普赛人的出现就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是窃贼,妓女,乞丐和强盗的代名词。即使在现代社会,欧洲吉普赛人仍然备受排挤。

2010年8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召开内阁会议,以治安问题为由决定在3个月内取缔境内半数吉普赛人的“非法聚集地”,政策出台后,巴黎圣母院门前挤满了被驱逐的吉普赛人,相当震撼!

那么这些吉普赛人,到底为何至今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呢?

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流浪的民族,只不过犹太人在流浪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纽带和宗教纽带,复仇情结和故土情结贯穿了犹太人的历史。但是吉普赛人在流浪的过程中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流浪本身已经成为了吉普赛人之间的文化纽带。

出生是起点,死亡是终点,过程都在路上。吉普赛人在欧洲永远是异乡人,吉普赛人在哪里也永远都是异乡人。

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断迁徙的生活,没有目的地,不停的流浪;他们会短暂停留在某地,但是停留的目的永远都是为了准备好下次上路。他们可以没有土地,可以没有国家,但是不能离开族群生活,族群就是他们的故乡。

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一样,也抗拒外来文化对其渗透,在血统上保证了民族的单一性。大篷车则是吉普赛人的交通工具,或者说就是吉普赛人的家。他们不需要国家,他们永远都在路上。

但也正是这一生活习惯,构筑了欧洲对吉普赛人根深蒂固的偏见。

古代欧洲同样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就是各国的生存基础,但是居无定所,收入微薄,也确实偷鸡摸狗的吉普赛人,就是农业社会的“害虫”。

吉普赛人不事农业,不饲养家畜,从事的都是打铁补锅,占卜,演奏,卖药,行乞和表演之类的边缘职业。这些行业完全就是依赖于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对于封建领主来说,这就等同于“不务正业”。

当然在现代社会这些问题,其实已经不存在,可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偏见,却绝无可能轻易改变……

今天全世界有着大约1200万吉普赛人,其中一千万人都生活在欧洲。

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加入欧盟后,富裕的法国对当地的吉普赛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加上吉普赛人本身就有的流浪特性,吉普赛人开始向法国迁徙。

2010年7月中旬,法国接连发生了两起恶性暴力事件,犯罪者其实都是阿拉伯裔,但是这两起事件却挑拨了法国民众对移民敏感的神经。最终大量吉普赛人成为了替罪羊,被法国强制驱逐回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在历史上,吉普赛人不止一次遭到这种迫害,1710年1月7日,约瑟甫一世对吉普赛人展开屠杀,成年男性一律绞死,妇孺割掉耳朵,在波西米亚的居住着割掉左耳,在摩拉维亚的居住着割掉右耳。

1721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命令杀死吉普赛人成年男女,儿童抓进孤儿院。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肆屠杀吉普赛人。

2010年现代法国对吉普赛人的迫害,其实只是历史的一次翻版罢了。

而同病相怜的吉普赛人和犹太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犹太人选择了金融行业。

即便是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的待遇也要远远好于吉普赛人。犹太人是封建领主的白手套,还能帮助领主处理财务问题。但是吉普赛人所从事的职业,对于领主而言却是没有意义的,犹太人只会在领主想要掠夺其财富时才会被屠杀,但是吉普赛人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被迫害,被驱逐。

这一点在近代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全球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有钱的犹太人地位也直线上升,但是吉普赛人却仍然还是“主流社会的局外人”。

在二战时期,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一起被纳粹所屠杀,然而时至今日,西方主流世界只记得“犹太大屠杀”,却几乎没有多少人记得吉普赛人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

在今天的西方,反犹主义是一种“政治错误”,但是“反吉普赛”,却是很多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吉普赛人就像是欧洲普世价值观下的一颗脓疮,刺目,又现实,他们的遭遇无声的诉说着西方的伪善与冰冷,更赤裸裸的剖开了一个真相:世界真的公平吗?

参考资料:

《约束“流浪者”:19世纪至 20世纪早期的德国吉普赛人政策》 王琼颖

《被排挤的流浪者——吉普赛人》 李沐瑶

《法国吉普赛人何去何从》 韩冰 王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