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特种兵扮成妇女潜入加沙,暗杀巴指挥官,还杀害无辜儿童
发布时间:2025-05-21 15:42 浏览量:3
9名以军士兵伪装成阿拉伯妇女,身穿罩袍、面纱,乘坐一辆挂满行李的伪装车辆潜入市中心,他们突袭了一处民宅,击毙了巴勒斯坦“人民抵抗委员会”下属武装指挥官艾哈迈德·萨尔汉。
萨尔汉拒绝投降并开枪还击,但被以军精准射杀,随后,以军放弃伪装,强行挟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作为人质撤离。
有目击者称,其中一名儿童因哭闹被当场枪杀,但该说法尚未得到独立证实,行动全程仅20分钟,以军在空中火力掩护下成功撤退,而巴勒斯坦武装的拦截行动造成数十人伤亡。
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邪乎劲儿,九名以色列特种兵,据信全是老爷们儿,却把自己塞进了阿拉伯妇女常穿的那种从头到脚的罩袍里,脸上还蒙着面纱,在中东这地界儿,这身行头简直是天然的“隐形斗篷”,谁会特意去盘查几个看似普通的妇女呢?
他们开着一辆破旧的小汽车,车牌是当地的,车顶行李架上胡乱堆着些生活杂物,活脱脱一副逃难人家狼狈迁徙的模样,谁能想到,这辆貌不惊人的“流浪者之车”里,却暗藏着冰冷的杀机和精良的武器。
汽车就这么不引人注意地溜达到了汗尤尼斯市中心的卡提巴街区,目标——一处毫不起眼的民宅。
车刚停稳,那几个“妇女”瞬间没了半分柔弱,动作干脆利落地从车里钻出来,径直冲进了目标民宅,屋里的艾哈迈德·萨尔汉,巴勒斯坦“人民抵抗委员会”下属“纳西尔·萨拉赫丁”旅的头面人物,估计怎么也想不到,死亡会以这种方式不请自来。
萨尔汉本能地拔枪反抗,但在训练有素的特种兵面前,他那慌乱中的几枪,连对方的衣角都没擦到,而袭击者则毫不拖泥带水,一颗子弹精准地钻进了他的脑袋,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接下来的操作,更是让人脊背发凉,这伙人干脆扯下了伪装,露出了军人本色,顺手控制了萨尔汉的妻子和孩子,把他们当成了人肉盾牌。
有目击者泣不成声地描述,一个孩子因为哭闹不止,被一名士兵开枪射杀,这个细节目前还缺少官方的交叉证实,但即便如此,单凭挟持妇孺这一条,就已经狠狠踩踏了人道主义的底线。
整个行动,从潜入、动手到撤离,据说只花了区区二十分钟,以色列国防军的空中支援和地面火力压制几乎同时展开,确保了这支小分队能带着人质,换乘一辆白色小厢货,全身而退,当地巴勒斯坦武装试图拦截,却在对方的猛烈火力下死伤数十人,眼睁睁看着他们扬长而去。
从纯粹军事角度吹毛求疵,这次“斩首”行动堪称“高效”:目标清除,己方零伤亡撤离,然而,这种冰冷的“成功”背后,代价是什么?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伪装奇袭”的手段,士兵乔装成平民,尤其是装扮成受保护的妇女形象发动攻击,这在军事伦理和国际法上,有一个专有名词——“背信弃义”。
《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里写得清清楚楚,战争状态下,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是基本原则,这种做法,无异于往战场上那点儿仅存的信任里掺沙子。
以后,谁还能分得清罩袍下的是需要保护的平民,还是暗藏杀机的士兵?这无疑会把更多无辜的普通人推向危险的境地,加剧双方的不信任感和敌对情绪。
其次,挟持人质,特别是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作为脱身筹码,更是国际法明令禁止的战争罪行,无论出于何种“战术需要”,将非战斗人员强行拖入战火,充当挡箭牌,都不仅仅是懦夫所为,更是对人类良知的公然挑衅。
这种行为除了制造更深的仇恨,激化更烈的矛盾,对解决任何实际问题都毫无益处。
被除掉的萨尔汉,他所领导的“人民抵抗委员会”在加沙地带算是排得上号的武装力量,仅次于哈马斯和“圣城旅”,是当地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而他手下的“纳西尔·萨拉赫丁”旅,更是该组织的核心战斗力量,如今指挥官突然毙命,对巴勒斯坦方面的抵抗力量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起暗杀发生前后,以色列方面频频释放信号,声称要对汗尤尼斯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并敦促当地居民尽快撤离,在这个节骨眼上,上演这么一出“斩首”大戏,很难不让人将其视为以色列新一轮攻势的序幕,或者是为了后续军事行动清除障碍、制造混乱。
当然,这种近距离的精准刺杀,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其手法更贴近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一贯风格,毕竟,“摩萨德”在境外执行暗杀任务早有先例,比如在伊朗境内清除核科学家。
而以色列军方近些年的“斩首”行动,更多依赖于精确制导的空袭,但无论是以军特种部队还是“摩萨德”操刀,这次行动的性质及其引发的争议,并无本质区别。
事件一出,国际社会的反应可想而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暗杀行为,认为这种做法不仅粗暴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是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蓄意破坏。
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如埃及、土耳其等,更是措辞严厉地予以谴责,担忧此举会给本就如同干柴烈火般紧张的巴以局势,再添一把新柴。
说到底,暗杀这种手段,或许能在短期内达到某种战术目的,削弱对手的某个节点,但从长远来看,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暴力只会催生更大的暴力,仇恨只能孕育更深的仇恨。
你干掉了一个指挥官,他的位置很快会被填补,甚至可能催生出更多更极端的抵抗者,这种冤冤相报的血腥循环,就像一个吞噬一切的黑洞,越陷越深。
巴以冲突的症结,盘根错节,源远流长,核心症结依然是“两国方案”的悬而未决——以色列早已建国,而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梦想却迟迟未能实现。
只要普通民众的苦难无法终结,只要他们对未来的绝望情绪无法纾解,这片土地上的枪声就难以平息,汗尤尼斯的枪声,不过是这片土地无尽悲鸣中的又一声叹息。
想要这片土地真正迎来安宁,依靠的绝不是谁的枪更准、谁的手段更隐蔽更狠辣,而是需要各方真正回到谈判桌前,拿出诚意和智慧,切实解决那些根本性的矛盾,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有安全感地生活,否则,类似的悲剧,恐怕只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