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美国做过一个实验,将4男女关在一起两年,结果咋样了?

发布时间:2025-07-15 04:06  浏览量:2

1991年,美国搞了个挺牛的大实验,名字叫“生物圈2号”。这个实验把4男4女,一共8个科学家,关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大棚子里,整整两年。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真人秀?

但这可不是娱乐节目,而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实验,目的是想看看人类能不能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自给自足地活下去,为以后太空移民或者生态研究攒点经验。

不过,这实验的结果嘛,说实话,没那么光鲜亮丽,反倒暴露了一堆问题。

“生物圈2号”这想法,最早得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有个美国生态学爱好者,叫约翰·艾伦,这家伙对地球的生态系统特别着迷。

他觉得,地球资源迟早得用光,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类要想活下去,可能得找新地方,比如去太空建个家啥的。

于是他就琢磨,能不能造一个完全封闭的小地球,让人类在里面自己种粮食、养动物、循环空气和水,看看能不能撑得住。

光有想法没钱可不行,约翰·艾伦找了个大金主——爱德华·P·巴斯。这老兄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人,手里有的是钱,对科学实验也特感兴趣。

他掏了1.5亿美元,算是把这个项目给撑起来了。两人一拍即合,打算干一票大的。

这个“生物圈2号”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边的沙漠里,占地1.3万平米,体积14万立方米,外观是个巨大的玻璃房子,用钢架和6600块玻璃拼起来,密封得严严实实。

里面被分成7个区域,模拟地球上的各种环境:分别是热带雨林区,种满了热带植物,像个小亚马逊。

草原区,长满了草和灌木,模拟大草原。海洋区,有个100万加仑的大水池,里面养鱼、种珊瑚,算是人造小海洋。

沼泽区,湿乎乎的地方,种了水草和芦苇。沙漠区,干巴巴的环境,种了仙人掌之类耐旱的玩意儿。

农业区,2000平米的地,用来种粮食,养活这8个人。居住区,给科学家们住的地方,有床有桌,挺简朴。

为了让这地方像个小地球,他们还往里塞了4000多个物种,包括3000多种动植物和1000多种微生物,想尽量模仿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1991年9月26日,实验正式开始,8个科学家被选进去。这8个人可不是随便挑的,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培训了好久才上岗。他们是:

美国病理学家罗伊·沃尔福德,负责盯着大家的健康。英国生态学家简·波因特,管植物怎么长。

美国工程师塔伯·麦卡勒姆,负责修设备。美国生态学家马克·纳尔逊,盯着生态平衡。澳大利亚农业专家萨莉·西尔弗斯通,负责种地。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阿比盖尔·阿林,管水里的生态。比利时工程师马克·范·蒂洛,负责技术支持。

美国植物学家琳达·利,研究植物系统。这8个人,男女各半,带着满腔热情走进生物圈2号,开始了他们的两年封闭生活。

刚进去那会儿,大家都干劲十足。每天分工明确,有人种地,有人监测空气,有人检查水质,忙得不亦乐乎。

农业区里种了土豆、豆子、小麦啥的,海洋区养了鱼,草原区还有羊和鸡。空气靠植物光合作用循环,水靠蒸发和冷凝净化,听着挺完美,对吧?

头几个月,日子过得还算平稳。科学家们每天记录数据,调整系统,感觉离成功不远了。外界媒体也盯着呢,称这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粮食不够吃了

可没过多久,麻烦来了。先是粮食问题。农业区的作物产量远远没达到预期,光照不够、害虫太多,收成只能提供正常热量的80%左右。

8个人每天就靠这点东西填肚子,饿得不行,一个个体重直线下降。有人算过,他们每人每天平均只能吃到1800卡路里,干体力活根本扛不住。

为了省粮食,他们开始精打细算,连鱼都舍不得多吃。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身体越来越虚,干活也提不起劲。

更糟的是空气。封闭环境里,氧气靠植物制造,二氧化碳靠人和动物呼吸产生。理论上这能平衡,可实际操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几个月后,氧气浓度从正常的21%掉到了14.5%,跟爬了几千米高山似的。二氧化碳倒是蹭蹭往上涨,大家呼吸困难,头晕眼花,连说话都费劲。

科学家们查来查去,发现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耗掉了太多氧气,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跟不上。

没办法,1992年初,外界不得不往里送氧气,这一下就破了“完全封闭”的规矩,实验的意义打了折扣。

生态系统也乱了套。热带雨林里,牵牛花长得太猛,把别的植物都挤死了;蟑螂和蚂蚁到处爬,连粮食都保不住。

海洋区的鱼越养越少,珊瑚也开始白化。草原区的动物死的死,病的病,沼泽里的青蛙都快绝迹了。

这些问题堆在一起,说明啥?人工造的生态系统压根没那么容易平衡。自然界几亿年进化出来的东西,不是随便塞点动植物就能复制的。

人也扛不住了

环境差了,人也好不到哪去。8个人本来关系还行,可时间一长,粮食不够、空气稀薄,大家脾气都大了。

分成了两派,天天争资源、吵计划,连基本的合作都难维持。身体上,个个瘦得皮包骨,精神上也快崩溃了。

到了1993年初,情况实在撑不下去,大门开了好几次,外界送吃的、送氧气,实验基本上名存实亡。

1993年9月26日,两年刚满,这8个人终于走出来,一个个脸色苍白,走路都晃悠。

说白了,“生物圈2号”没达到最初的目标。完全自给自足?想都别想。粮食不够、氧气不足、生态失衡,哪哪都不行。外

界送氧气那一下,直接宣布实验的封闭性破产。1.5亿美元砸进去,最后弄了个半吊子结果,挺让人失望的。

不过也不能说一点收获没有。这实验虽然失败了,但攒了一堆数据。比如氧气咋下降的、生态咋崩的,这些都给后来的科学家提了个醒。失败也是一种经验,对吧?

设施没荒废

生物圈2号没拆,1996年被哥伦比亚大学接手,开了些课程,还吸引游客。2007年,亚利桑那大学接管,把它改成研究气候变化的基地。

现在那儿的雨林和海洋区还在用,科学家们拿来做实验,研究全球变暖啥的。

对后来的影响

这实验虽然没成功,但给科学界留了点东西。比如,太空移民得解决氧气和粮食问题,光靠植物循环可不行。

生态学家也学到,人工生态系统太脆弱,稍微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全崩。还有人拿它比喻地球,说咱这颗星球要是管不好,也可能变成“生物圈2号”那样。

结语:

“生物圈2号”这事儿吧,挺唏嘘的。人类想造个小地球,结果发现自己有多渺小。

花了1.5亿美元,关了8个人两年,最后啥也没整明白,反而证明了自然界的复杂。失败归失败,但它提醒了咱们,地球这地方真没那么好替代,瞎折腾不如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