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对夫妻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时!别低估夏天“威风”

发布时间:2025-07-15 04:56  浏览量:2

你有没有试过,夏天一出门,太阳像是开了锅盖,热风像吹风机?

你擦完汗,它立马送你一份新的。可你却还在说:“出点汗挺好,排毒。”——真不是杞人忧天,这话要是让青岛那对中暑身亡的夫妻听见,恐怕会苦笑。

中暑,不是虚惊一场的小病,它是真正能送命的“夏天杀手”。这次的事,发生得太快,两人从发病到死亡,不到12小时。

不是他们身体太差,也不是没喝水,而是——他们低估了夏天的“威风”。

我们今天就不兜圈子、不摆官腔,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夏天到底有多狠,中暑到底有多毒

有些事,真不是吓唬你。青岛的这对夫妻,五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平时遛弯、做饭、跳广场舞样样来。

但那天,气温飙到38度,屋里像蒸笼,他们没舍得开空调,想着“扇扇风就过去了”。

结果到了下午,先是头晕、乏力,接着呕吐、说胡话,晚上被发现时,已经呼之不应。

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几小时内能让人从清醒到昏迷,再到多器官衰竭。

你以为中暑就是流点汗、喝点水就行?错。真正的重度中暑,是“里外都熟”的灾难,体温升到40度以上,身体的“冷却系统”彻底崩溃,就像一个手机在高温下死机了,怎么都开不了机。

说白了,咱们老了,身体早没年轻人那么“机灵”了。

年轻人热了会出汗,口渴了马上找水喝,身体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中老年人呢?

神经反应慢、汗腺功能弱、心血管系统老化,对热的反应就迟钝得多。

有些老人夏天还穿着长袖,说是“怕着凉”;屋里不开空调,说是“怕风湿”;不喝水,说是“肚子容易胀”;这些习惯,在三伏天里,跟给火上浇油没啥两样

再加上很多中老年人原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身体本来就像“带病运行的机器”,一热就容易“罢工”。

夏天不是“熬一熬就过去了”的季节,尤其是三伏天,阳气最盛,身体就像一口锅,不能再点火了。你得懂得“泼点冷水”。

第一,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口渴是脱水的表现,不是提醒你喝水,而是告诉你:已经晚了。每天定时喝水,少量多次,尤其是出汗多的时候。

第二,别迷信“出汗好,排毒快”。出汗多了不补水,还容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出现抽筋、头晕、心慌。

第三,空调不是“伤身”,过热才是。老话说“冷热过度伤阳气”,但三伏天不开空调才是“阳气被活活烤干”。温度调到26度左右,屋里保持通风,湿度控制在50%左右,是比较舒适的环境。

从营养角度看,夏天的饮食要“清淡不寡淡,补水不误事”。

很多人一热就没胃口,吃几口西瓜、喝点冰啤酒就算一顿饭,这样下去,身体就跟断了油的机器,热得更快、崩得更狠

夏天要适当补充钾、钠、镁这些电解质,比如可以吃点绿豆汤、番茄炒蛋、黄瓜拌豆腐,既清爽又有营养。

而那些油炸、辛辣、重口味的菜,吃的时候爽,吃完就让你更加口干舌燥、内热上升。

从中医角度讲,夏属心,心主血脉,最怕燥热伤心阴。老年人本就心气不足,夏天更要养心、清热、生津。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从小就不怕热”,晒一天也没啥事儿。但中暑不是“怕热”的问题,而是体温调节系统崩了。

就像老旧电脑跑不动新系统,咱们的身体也可能在高温天“当机”。

尤其是连日高温、湿度大、空气流通差的日子,人体散热更困难,危险更大。

你以为的“抗热”,很多时候只是身体还没撑到崩溃的那一刻

很多老人习惯忍,觉得“年轻时候都能扛,现在也差不了”。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误区。

心理学上讲,这叫“自我效能感高估”,简单说就是——你以为你能,其实你不能。

这不是笑话,而是很多中老年人陷入的“热中盲区”。

你看街上那些晕倒的,很多都是“刚说完没事”的人。

夏天不是让你证明自己有多“硬核”的季节,它更像一个考试,答对了保平安,答错了就可能交出健康。

有些人不开空调,是为了省电;不喝水,是因为怕上厕所;不吃水果,是觉得贵。

但你身体出事了,花的钱远比电费、水费、水果贵得多

更何况,有些东西省得下,有些却是命根子,不能省。

就像那对青岛夫妻,谁也没想到,一场热浪就把他们从生活中带走了。不是他们不小心,而是他们太“习惯忍耐”。

我知道,很多叔叔阿姨都习惯了“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思维。但夏天不是忍得住就没事,它不是考验你耐力,而是在催你命。

别再说“我没事”,别再说“我能扛”,别再说“年轻时候都这样”。

你能做的,不是和高温较劲,而是和它和平共处。三伏天,多喝水,吃清淡,开空调,定时休息,别让“威风”的夏天,成为生命的终点。

说到底,健康不是靠硬撑,是靠顺势而为。咱们都上了年纪,身体就像老房子,得好好养,别再硬抗风吹雨打。

愿这个夏天,所有人都能安全度过,而不是成为新闻里冷冰冰的数字。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高温中暑健康提示》.2023年6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高温热害健康指导手册》.2022年.

3. 北京市疾控中心.《夏季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