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瓜坡镇:三小村、瓜坡街的样板戏

发布时间:2025-07-15 15:21  浏览量:2

故乡的戏

作者:徐稳朝

微信版《华州文史荟萃》2025年5月2日发表了我的署名文章《董事长任永敏的“母亲之歌”》,引得众相围观,尤其是文章最后董事长任永敏盼望母亲“好好活,健健康康,天天快乐”并当众向母亲承诺“到母亲90岁寿诞,回华州老家,搭台子,办酒席,请西安戏曲研究院的戏,给咱美美地唱”。每当我回想任董事长这段话的时候,故乡三小村人民公社时期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如灿烂的烟花炮竹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眼际!

那个时候,从310国道“三小路口”往北、门朝东的三小大队部的北边的院子里,每到农闲春节前后,就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在上演。这些虽是群众们的业余之作,但那场面、那气势,真如林海雪原中的英雄们在杀敌报国、剿匪安民,确似革命一家人一样对党忠诚、对革命坚定。

瓜坡镇三小村 刘焕民摄

春节前后,还要深入各生产队,尤其是要到生产活动成绩突出的生产队去慰问演出。

但,更多的则是集中在大队部的会议室里,或是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给群众们义务演出。无论是《白毛女》《红灯记》,还是后来的《杜鹃山》《洪湖赤卫队》,三小村演的大多只能是“折子戏”或是“唱段”,要看全场,就得到瓜坡街的“戏楼”去看。

说到“还要深入各生产队”演出,那我们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红领巾们义不容辞。

记得我四五年级时,学校要我们学跳集体舞,先是跟着从瓜底小学来的两个女生学,再是我们组织起来跳。在群力学校一进“大门”紧西边的大操场上,大家列着方阵,整齐划一,学着跳,跳着学。有群体舞,也有小组舞。

群力小学旧址 刘焕民摄

学校还组织我们说快板,做表演,然后被老师带着到村子里,到田地上,到生产队社员集中的地方。给一群一群,我们或熟悉的或陌生的叔叔、婶婶们说快板,做表演。

多少年后,当我再见到那些年迈的叔叔、婶婶们时,他们还能记得我们说的快板,表演的节目,还能认得出我们的模样,叫出我们父母的名和字。

从310国道的“三小路口”,沿东瓜路往南,翻过陇海铁路线,左手就是“三小村”的“南堡子”,右手一块百亩农田的西边,紧贴着陇海铁路线的,就是“道房”。那“道房”属华县火车站的派出单位,专负责华县到成高(现天龙公墓)这一段陇海铁路线的维修和养护。

站在陇海铁路线上,向南就能看到一大片绿旺旺的竹林茂密如海。东瓜路居中穿过,昂扬向前。竹海尽头,即是瓜坡街。

从陇海线向南,这段1500多米的东瓜路走完,瓜坡街就到了。

不到瓜坡街,而是向东,转向街后。瓜坡街的“戏楼”就呈现在眼前。

文革后期重建的瓜坡剧院(戏楼) 宋朝峰摄

盛大的节日,重大的活动,瓜坡街“戏楼”是必选之地。据村上经历渭华起义而幸存的老人讲,渭华起义时国民党西北军新编第 3 旅就是在瓜坡街北的“戏楼”宣布起义的。这“戏楼”,人民公社时,改革开放前,是公社、乡政府开群众大会的好地方,或是唱革命样板戏的好剧场。

在瓜坡街“戏楼”看戏,初中同学亚锤他妈可是出了名了。

那个瓜坡街合作社里扯布的“大婶”,人本身长得就出落,高挑个,大眼睛,演起戏来更是个“吸睛”的好手。再加上她那夺美的台词:“哎——,记得清清的,忘得光光的!”既诙谐,又幽默,这时后台再来两声马锣,作提示:“咣,咣”,真是既传神,又提神,实在是难以言表的精彩啊。

整台整台的戏,又是县剧团来支撑,实在是美到了极点。

后来才知道,因为道具搬运不易的原因,那个时候只要人民公社革委会(“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的简称)一出面邀请,戏就在那里演定了!

瓜坡老街 刘焕民摄

前期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白毛女》,后期的革命样板戏《杜鹃山》《洪湖赤卫队》《龙江颂》等等,我们都有幸在瓜坡街的“戏楼”里看过。其中《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还是兰州军区文工团演出的。那时候,没有手机,找不到相机,也几乎见不到摄像机、摄像机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但那些热火朝天的动人景象,却始终镌刻在了人们的心头。

我们不得不说,那真是一火红的时代!

依稀中,革命样板戏淡去了,电影潮开始涌起。

瓜坡街东的陕西省化肥厂家属区,这个离我们“三小村”七八里路远的地方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那里,我们看了不少的电影。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总被电影,给左右着。

电影《侦察兵》一看,我们就成了“侦察兵”,个个神勇,人人能干;电影《沙家浜》一放,我们就成了“新四军”,这个挽袖子,那个拿“手枪”。那时候,还真是个孩子。为了要弄到自己想要的“手枪”,泥片做,瓦片砸,木头削,硬纸叠,反正是办法想尽,得“弄”个“手枪”来。

这时候,这时候,也就是这个时候,我那木石泥瓦诸匠全能的父亲,最能帮上忙。你找块板,他拿块木,父亲下手一做,“手枪”不就有了!

有了“手枪”,就你瞄一下——“突”,我瞄一下——“突”!

“突”“突”“突”中,我们忽然发现,“庙前”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