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丢失儿童电话手表,环卫工4小时翻了8吨垃圾找回,网友吵翻了

发布时间:2025-07-15 18:10  浏览量:2

一个电话手表,让环卫工人在40度的高温下花4个小时翻找8吨垃圾,找到后没有感谢环卫工反而称赞政府服务好。

网友吵翻天:谁能来可怜一下打工人!政府人员却表示:市民的需求一定满足!

时间回到7月1日下午,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出发前往山西大同。

在列车上,孩子拿着儿童电话手表玩耍,将其装进一只干净的纸质垃圾袋,随后忘记拿走。下车时,家人并未察觉物品遗失。

根据卢女士回忆,当时因为安排了第二天的行程,原本打算不再追究,心想“花钱买个教训”。

但第二天一早,她通过手机上的定位功能发现,那块手表的信号仍在大同南站附近。此时,她再次犹豫是否要试图找回。

经过朋友推荐,卢女士于7月2日拨打了12345市政服务热线,向当地管理部门求助。她没有想到,这通电话随后引发的,不仅是一次跨部门的响应协作,还掀起了一场全网的舆论风暴。

接到求助电话后,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迅速回应。他们通过垃圾追踪系统判断,那只手表很可能已经随纸质垃圾被送入中转压缩箱。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垃圾箱内当时共有约8吨垃圾

为了便于翻找,公司紧急将这批垃圾转运至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场的空地,并组织人员进行翻找工作。

翻找工作从下午持续至接近晚上,两名年近五旬的环卫工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40度高温下徒手翻找了整整四个小时。最终,在当天16:50左右,那块失而复得的手表被从垃圾堆中找了出来,并于当晚交还给卢女士。

事后,大同市城管局对此回应称:“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句回应语气坚定、态度温和,但也成了讨论的焦点之一。

7月6日,卢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她微笑着举起失而复得的手表,称“这趟大同之行真的非常幸运,这份幸运来自于很多善良的人”。

本意可能是表达感谢,但视频发布后,评论区却迅速“翻车”。

网友质疑声一片:“你幸运了,环卫工呢?”;“捡的是你的手表,付出的却是别人的汗水。”;“一个普通手表,值不值得动用这么多公共资源?”;“不是不能帮,是不是该有个度?”

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一时间成为全国热议话题。

这场争议从“值不值”开始,很快延伸至公共资源分配、基层劳动者权益、个人责任感等多个层面。部分观点指出,虽然环卫公司有帮助群众的职责,但本质上这并不在他们的岗位要求之中。

也有声音表示,如果每一次个人物品遗失都要调动公共系统,是不是未来有人丢了钥匙、一张发票、一本书,也要如此处理?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公共成本的控制问题。

而环卫工人本人的角色,更是引发舆论共鸣。媒体报道称,两位工人在高温下进行4小时的额外劳动,并没有获得任何明确的加班补贴或奖励

当事人事后曾尝试发红包表示感谢,却被婉拒。是否自愿、是否有隐性压力、是否会影响工作评估,这些都成为舆论关心的重点。

有网友提出类比:近年来不少地方推行“有偿救援”制度,对因自身原因擅自进入危险区域被困的驴友或探险者,进行救援时可以依法收取一定费用。

这一制度在公众中逐渐获得认同,也被认为是对公共资源合理使用的探索。

在这次事件中,是否可以设置某种“志愿协助+合理补偿”的机制?

比如,在确定失物已进入垃圾压缩站后,给求助者两个选项:一是自行前往寻找,二是由专业人员协助,前提是承担一定服务费用。

这既体现了对市民合理诉求的尊重,也兼顾了公共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更重要的是,为那些默默付出的基层劳动者提供清晰的保护机制。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在回应中表示:“做啥是值,做啥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

这句话有分寸,也透露出一种管理者的无奈。

他们并不是没有为此类事情设限,而是在面对具体个案时,往往倾向于“群众有需求,就要回应”。这种“温情执政”虽可贵,但也容易造成执行层面的不对等压力。

一个系统如果没有边界,最终承担成本的,往往是最底层的执行者。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注:原创首发,抄袭必追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