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伴侣的关系好不好,看你们吃饭的样子就知道了

发布时间:2025-07-15 19:15  浏览量:2

前几天在网上刷到一句话:“爱就是想和你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我深以为然,和爱的人一起吃饭真的会特别香。

想起几年前,我在医院陪护时遇到了一对老夫妻。

当时那个老奶奶刚做完胃部手术,吃什么都没胃口,老爷爷便每天做饭带过来和她一块吃。

两个老人挤在一张床上,吃得特别香,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我还夸赞,刚做完手术的老人能有这么好的胃口不容易。

后来TA们的孩子来陪护,我才知道,老奶奶其实出了名的挑食,偏偏胃病术后只能吃清淡流食,而这些食物恰恰是她最讨厌的。

每次奶奶不想吃,已经吃饱饭的爷爷就会重新坐回她身边,把肉和菜撕成方便消化的小块,拌在粥里,一口一口陪着她慢慢吃。

TA们的孩子笑着说,都这么大岁数了,还非要老伴陪着才肯好好吃饭,真是“矫情”。

但这真的是矫情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奶奶在吃饭时感受到的,其实是关系里最珍贵的安全感(security)。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面对当下与未来各种需求的感觉”。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

为什么一起吃饭会给人安全感?我们又该如何吃,才能越吃越爱?

吃饭时有这4个动作的人,在向你表达爱意

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安全感的建立主要源于两个层面:生理和心理。

吃饭正好是一个能够满足基本生理安全感的行为,当生存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心理安全感。

此时,吃饭便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意义:

人们期望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一起吃饭”的互动,从对方身上获得更丰富的满足感与安全感。

从心理学视角看,那些能在关系中提供充分安全感的人,一起吃饭时往往会有以下4种表现:

1.考虑到你的口味偏好,主动调整吃饭选择。

TA能够在吃饭的时候,尊重你的口味偏好,并主动调整菜品,同时也不委屈自己。

关于这一点,我和我男朋友的经历就很有发言权。

他和他的朋友都很能吃辣,我虽然也喜欢,但没那么能吃。

第一次见面时,我高估了自己的吃辣能力,没有拒绝他提出的点单需求,结果整场饭局我被辣到疯狂喝水。

没想到他注意到了这一点。

此后每次约会,他都会特意找能做清淡口味的饭店,或在点单时特意要求厨房把辣度降到最低。

这样我俩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谁也不必做出委屈的妥协。

心理学家Marije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察觉到对方调整点单的行为是出于尊重、照顾,而非被迫的迁就时,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被关注,从而对关系产生更高的满意度。

2.无意识地模仿你的吃饭行为。

比如:

当你吃饭时,TA会努力跟上你的吃饭速度;

看到你因吃到美味的食物而开心时,TA也会跟着你一起开心;

看到你喝了一口饮料,TA也会自然地跟着喝一口饮料……

心理学家Chartrand和Bargh将这种模仿行为称作“变色龙效应”

它不仅能提升被模仿者对模仿者的好感度,还能使双方的交流更加顺畅。

心理学家Marije的研究也证实,在吃饭时发生的这种无意识模仿,能够增加双方的互动频率,并让被模仿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深刻的联结与认同感。

虽然这并非TA刻意为之,但对一起吃饭的人而言,这种模仿更像是一个被关注的信号:

“我会时刻和你保持同频。”

3.主动和你分享食物。

能够在吃饭时让你感到安心的人,往往也更愿意与你共享食物。

这或许是因为,在TA们的依恋模式中,分享食物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具象化语言。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个体会因为童年经历的不同抚养模式,形成不一样的依恋类型,从而深刻影响其成年后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

学者Sobal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分享食物的行为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焦虑型依恋者,因在关系中持续感到安全感匮乏,TA们分享食物的频率虽然很高,但这其实是TA们试图通过分享,来寻求情感联结和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回避型依恋者,尽管同样缺乏稳固的安全感,但TA们习惯性地回避亲密感,因此最不愿意分享食物,表达爱意对TA们而言也尤为困难。

而安全型依恋者,因其内心拥有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TA们更倾向主动分享食物,以此表达关爱与支持。

同时,TA们的分享姿态自然而真诚,仅仅是出自对一起吃饭的人本身的喜爱与关照,想让双方都在舒适自在的氛围中,享受吃饭带来的愉悦感。

4.经常想要和你一起吃饭。

这是因为吃饭本身是一种能带来满足感的活动,它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人会因吃饭这个行为更加快乐。

心理学家Marije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一起吃吃吃的过程中,双方的行为的同步性,如进食节奏、表情反应等,会进一步促进内啡肽分泌。

这会使个体对一起吃饭的人产生更强的好感,更愿意与对方展开合作,并感觉彼此的心理距离更近。

这种现象很契合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指的是人会很容易对经常看到的、很熟悉的他人产生好感。

所以,如果你想增进彼此的好感度和亲密度,不妨和心仪的TA多吃几顿饭吧。

关系好不好,看你们吃饭的样子就知道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之所以能通过吃饭这个行为,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安全感,可能有3个原因。

首先,胃是情绪最诚实的器官。

不少研究发现,胃是人体重要的情绪器官,只有捕捉到值得信任的关系和情感,才会放心将自己敞开。

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时,负面情绪会刺激大脑分泌5-羟色胺,进而激活副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激素的释放。

这些分泌的物质会直接影响胃肠系统,让人出现食不下咽或腹泻等症状。

这种反应,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战或逃”机制。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祖先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猛兽威胁时,会迅速调动肾上腺素,激发战斗或逃跑的本能,以求生存。

尽管现代人已经很少面临类似的生存危机,但深植于基因里的本能反应还是保留了下来。

这让我想起朋友小A的故事。

几年前小A和前男友恋爱时,因为食欲旺盛胖了十来斤。

男友对此一直心存不满,但也没明确表达出来。

直到有一次吃饭,小A点了很多菜,男友突然说了一句:

“我前女友都只吃半碗饭,你知道自己胖是因为什么了吧?”

类似的对话在约会中反复上演,久而久之,小A发现,自己竟然对“和男友吃饭”这样美好的事情产生了强烈的压力。

这种压力让她在约会时完全丧失了对美食的胃口,但回到家后,她又会饿到狂点外卖。

这是因为,当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焦虑、紧张或不安时,大脑会自动捕捉这些情绪信号,并将其传递给肠胃。

而肠胃会以“抗议”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段关系是否真正安全、值得信赖。

其次,吃饭,也是一个情绪容纳的场景。

家庭治疗师萨尔瓦多·米纽庆在对53名患有厌食症的青少年进行访谈治疗后发现,TA们无法好好吃饭的原因在于,TA们的家庭没有提供一个“安全且包容”的吃饭场景。

比如:

TA们要被逼迫吃掉自己讨厌的东西;

被禁止点自己想吃的菜;

在饭桌上时常被批评、指责甚至羞辱……

而当这些青少年进入一个没有批判、控制和被迫妥协的吃饭场景中,TA们反而能放松下来,大口地、安心地享受食物。

这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动力学中的“情绪容器”(Emotional container)概念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比昂(Wilfred Bion)认为,一个好的情绪容器能让人感到安全,个体可以将自己无法处理的情绪暂时安置其中,借助容器的力量逐渐消化和表达这些情绪。

而吃饭,恰恰成为了这样一个情绪容纳的场景。

前面我们提到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其核心在于个体从小被抚养者悉心照顾,需求被合理满足,从而发展出稳定而强大的内在自我。

因此TA们能够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照顾他人的口味,主动而大方地分享食物。

TA们就像一个坚固有力的容器,不仅能够承接自己的情绪,也能稳稳地接纳伴侣的情绪,帮助伴侣构建一个安全的情绪容纳空间。

回到朋友小A的故事,她也和前男友表达过自己的感受,但前男友却说:

“我是在帮你减肥,少吃才会瘦。”

这番话显然没有给予小A应有的理解与接纳。

对小A而言,和男友一起吃饭,这个本该是情绪容器的场景已经失去了安全性。

她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压力安置,只能任其层层积累,最终影响了身心健康。

最后,吃饭,能让人体验到无条件的关注。

存在主义心理学中有一个“在场”理论:

指的是当一个人身心同时在场时,能让人感受到无条件的正向关注。

而吃饭是一个很适合创造“在场”的理想场景。

你可以通过吃饭,看见TA是否能考虑你的口味、与你分享食物、尊重你的饮食习惯……

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感受对方是否真的“身心在场”、是否在对你展现无条件关注的窗口。

朋友小A对吃饭的恐惧,就是这样被现在的老公治愈了。

俩人第一次吃饭,面对小A点单时的反复犹豫,以及吃了几口就不吃的小鸟胃,他没有催促或评判,只是温柔地跟她说:

“想吃就吃,没关系,吃不完我们可以打包带走。”

“我刚才留意到你很爱吃这一盘菜,我们要不要再来一份?正好我也喜欢吃。”

小A说,那一刻她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被看见”。

这份无条件的接纳,让她瞬间放松下来,能以更自由的姿态敞开自己,坦然地向对方展露自己对食物的真实渴望。

做到这3点,让关系越吃越幸福

我看过一句话:“婚姻最妙的状态,是两双筷子共享一桌菜,两颗心共赏一出戏。”

你们的亲密关系,也可以因为“吃”变得越来越好。

首先,试着把吃饭当成你们的安全区。

不要将压力带到饭桌上,让吃饭就只是快乐地吃饭。

你可以试着在饭桌上和对方多讨论一些开放又轻松的话题,比如有趣的八卦、今日的所见所闻、最近在追的剧等。

学者Bushra Yasmeen的研究发现,一个轻松的吃饭场景能够增加亲密关系的沟通质量,强化彼此的长期联结。

需要注意的是,吃饭期间尽量不评判对方,毕竟评判本身也是一种压力。

当然,如果你是出于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不得不“评判”,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用“我观察到+我感受+是因为+我请求”的句式,让对方的压力降到最低。

比如,把:“你不要吃这么多!”

变成:“我看你吃了三碗饭,我很担心,因为吃太多可能会让你消化不良,所以我希望你少吃一点”。

其次,多给对方和自己一些饭桌上的自主权。

如果你们在饮食习惯上非常不一致,并时常因为饮食而争吵、被迫妥协时。

试着允许自己或对方点几道自己想吃的菜,也允许自己或对方不吃那些不爱吃的菜。

这是在向彼此传递接纳的信号:“不爱吃也没关系,你在关系里有属于自己的吃饭自由。”

最后,尝试每周3次完全专注地吃饭。

认知疗法中有一项针对关系修复的作业,要求伴侣每周要有3次“专注用餐”的时间。

这并不是简单吃顿饭,而是放下手机、游戏、一切可能影响吃饭的外部事件。

在吃饭中伴侣要保持眼神交流,轮流分享当日的情绪,同时对这些情绪不审判、不拒绝。

脑科学发现,这项作业可以激活大脑内前额叶皮层的镜像神经元,让彼此脑电波同步,也就是俗称的“心灵共鸣”。

感知到这种共鸣,本身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在无形中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写在最后

我始终相信,能吃到一起的人,才能稳稳地过到一起。

这里的“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口味偏好,它关乎饭桌上的一举一动、流淌的氛围,以及那些无声胜有声的爱意表达。

开心时,最想与之举杯庆祝的,是TA。

不开心时,最渴望与之一起吃饭疗愈化解的,也是TA。

世间越是浓烈深沉的爱意,落点往往不过那最最平实的一句:

“走,今天我们去吃顿好吃的去。”

衷心地祝愿你能和你爱的人,一起吃很多很多顿好吃的饭。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