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更好解决实际问题,政协委员建言人工智能发展要底座-场景双轮驱动
发布时间:2025-05-20 11:01 浏览量:1
近日,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在北京市举行。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陈启军指导的团队取得Robocup@Home-OPL家庭服务机器人开放平台组冠军。
据了解,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是目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机器人学科竞赛之一,是我国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学术大会和科普盛会,也是当今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和高端人才的重大交流活动。通过本届比赛可以发现,应用于特定任务的具身泛化小模型,与各类机器人本体结合,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应用实例。
“我的实验室名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RAIL)’,通过30多年的长期积累,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拥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仿人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高性能服务器及各类测试验证仪器、装备和工具软件。”陈启军说,“从早期的传统机器人控制、到端到端感知与决策,再到如今的大模型驱动范式,我们始终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解决机器人的实际问题。”
“目前,我们团队正在研发智能巡检与救灾机器人。尽管机器人用于巡检与救灾已经是比较常规的操作,但仍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陈启军说,“我们尝试开发了端到端的视觉语言引导机制,让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一样基于现场的实际情况自主决策,灵活应对各类突发和极端状况,从而提高复杂场景下的任务完成效率。”
“在具身智能的发展浪潮中,我们不仅要推动技术进步,还要探索创新性的应用场景。”陈启军说,“要发挥想象力,充分利用具身智能学习、推理和交互能力的优势,在工业、安全、服务、救灾等领域挖掘新的突破点,并实现一些过去未曾设想的应用,让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人工智能发展要底座-场景双轮驱动,一方面重视算力、算法、数据这些基础能力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实施人工智能+场景战略,通过场景应用创新促进底座创新和应用生态体系建设。”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陈启军提出相关建议。他建议,“挖掘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譬如通过深化监控设施AI技术应用,提升校园安防智能化水平,赋能幼小中初校园安全;通过对已有的城市街道、交通监控设施增加图像理解、视频解析等,提升智能能力,提升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全域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与工业互联网、ERP/MES系统结合赋能工业安全等。”
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构机器人系统的理论根基与架构范式,未来机器人系统的架构会是什么样子呢?陈启军认为,未来的系统架构将呈现双重变革。在控制理论层面,形成物理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协同的双轨架构。在系统拓扑层面,“脑体分离”趋势推动计算资源动态重构,已有研究表明,采用联邦强化学习框架时,将计算负载迁移至云端可以显著提升本体控制器参数的更新效率。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