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峰:匠心酿造 只为封缸酒香飘四方

发布时间:2025-05-20 10:24  浏览量:1

百家号江苏丹阳讯(记者 佘记其 通讯员 姜锁平)初夏时节,走进位于丹阳市导墅镇的江苏省东新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新酒业),犹如来到酒的世界:围墙上的酒缸摆饰、酿酒车间、酒窖里的各式各样的酒缸、酒坛……逐一跃入眼帘。

赋予这一场景的,正是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庄黄酒封缸酒酿造技艺”传承人杨如峰。日前,记者寻访了酿酒传承人杨如峰,探寻他的传承创新之路。

出身世家,传承百年技艺

“我们家从事酿酒”已有百年历史,从我的太公、祖父、爷爷、父亲和我,历经五代人,都热爱酿酒并将这一技艺坚守下来。”说起酿酒,能说会道的杨如峰娓娓道来,脸上洋溢着自豪和骄傲。

今年36岁的杨如峰,从小在爷爷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酿酒产生了极大兴趣。2012年,杨如峰大学毕业后,他在常州工作过几年后,眼看父亲年纪大了,2018年,杨如峰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担任了东新酒业总经理。

“为了深入了解酿酒的技艺,我不仅先后在蒸煮车间、压力车间、发酵车间、灌装车间、锅炉房都车间工作过,还干过销售送货。”杨如峰告诉记者,在父亲手把手的指点下,几年下来,他掌握了酿酒的所有技艺。“学习酿酒技艺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颇多,更给我创业增添了无限勇气和力量。”杨如峰说。

传承创新,改良传统工艺

“以当地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经浸米、洗米、蒸熟、淋净,搭窝、加入草药(自制麦曲)为糖化发酵剂,在糖分达到一定要求时,再掺入50度小曲酒中途停止发酵,随后立即分缸密封,经较长时间养醅后,再压榨、陈酿,最终制成。” 谈起封缸酒的酿造过程,杨如峰介绍,这里还保存着祖辈们传统封缸酒酿造技艺,全靠工人手工操作。“一坛鲜甜醇香的丹阳封缸酒,需要经过17道制作工序,不仅过程复杂,对技艺的要求也非常高。”

酿造过程中,杨如峰发现很多传统工艺传承几千年了,很多酿造环节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确实需要改进。2018年,杨如峰远赴成都参观学习一个多月后,他将原来的压力车间的传统工艺改成机械压滤,“改良后,时间上,酒液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三分之二,也就是减少了酒香在空气中的挥发和杂菌的污染,确保了酒的品质和口感醇香。”

灌装环节,按照传统操作,原来是把酒坛放到沸水加热杀菌灭活,每次只能完成4坛酒,每天只能灌装20多坛酒,影响了工作时效。针对这一状况,杨如峰及时引入了板式换热器后,每天可灌装300多坛酒,“这一工艺改良后,不仅省时省力,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用工的人本开支。”

匠心酿造,传承“非遗”技艺

杨如峰介绍,目前,东新酒业是一个继续保留传统酿制工艺、具有很强保护能办的酿造生产企业。封缸酒系列品牌产品远销遍及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苏南部以及扬州、泰州等地。2023年,我公司的“里庄黄酒封缸酒酿造技艺”荣获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采访中,杨如峰告诉记者,东新酒业早年名叫“东新酒厂”,公司创始于1984年。解放前,他太公杨海荣就一直经营家族上代传承下来的酿酒槽坊,至今已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经历了至少祖孙五代人的家族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酿制经验。

“中国的文化历尽千年,酒在其中一直拥有重要的地位,古老的工艺带来的老酒总能让人乐此不疲,我热爱数代长辈及前人的传统酿造技艺。”采访结束时,杨如峰信心满满地说,“时间冲淡一切,唯独冲不淡酒香。很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如同昙花一现,但是酿酒、品酒文化却从未被淘汰,,因此,我决心传承历代的酿造技艺,立志将丹阳黄酒、封缸酒发扬光大,使先人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让酒香飘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