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吕雉,生前大权独揽,为何死后三月就被灭族?

发布时间:2025-07-14 13:47  浏览量:2

吕雉死的时候,整个大汉的朝政格局仍是她一手塑造的样子,京师兵权、要职官位都落在她亲手选定的诸吕手上,宫外权臣都还没反应过来。可只过了区区两个月,吕氏宗族就像一场暴风被连根拔起,甚至连最底层的吕家仆从都难逃诛杀。这情节放谁身上都有点不可思议!权力如金汤,转眼沦为废墟,说到底,到底是她怎么把满盘好牌打成了一副死局?历史书里写的细节,远没有吕雉真实的心思来得曲折。

生于砀郡的吕雉,她身后站着的吕家,从一开始就不是平庸背景。吕公避祸迁居沛县时的低调,其实仅仅是短暂的退让罢了。吕雉年少时嫁给了刘邦——说是风光,其实头几年跟着刘邦吃糠咽菜,动荡不安,连萧何都比她安稳。可吕雉放得下身段也拿得起事情,她把嫁进刘家的那点资源挣成了刘氏起兵的第一桶金。

等刘邦揭竿起义,吕家兄弟吕泽、吕释之都贴身跟随,吕泽抢下砀郡的头功,给刘邦在乱世里打开了东线的生路。这部分史料很少有人多写,可要不是吕家兄弟牢牢守住后方,刘邦哪有机会靠着十几个人野地里逃命?说到底,如果没有吕泽,刘邦能不能拿下汉王还真不好说。吕雉那个年代的权谋家大多靠附庸皇权攀升,偏偏她和兄弟们做得是扶危济困的实活,不讲这些细节的话就看不出吕家底子厚。

项羽和刘邦对峙时,吕氏家族一度险象环生。因为吕雉全家被项羽俘掳,她自己一度做了阶下囚,甚至还在项羽大帐里营生数月。可是吕雉回归刘营后,从未主动参与前线战争,她的布局全在萧何、曹参之间周旋。她用极厚的人情、极软的态度赢下了留守沛县的信任。这时候吕雉身上的坚韧,外人看了不显山不露水,实际上在盘根错节里抓关键人物。

奇怪的是,到了汉初,刘邦亲手把政权捏得死紧,他不信异姓王,连军中功臣也防得跟贼一样。他亲手分封的七位异姓诸侯王,一个个被找理由废掉。等到他频频南征北战,最放心带在身边的是吕家人,而不是分家立国的韩信、彭越。刘邦去世前,对权力继承的问题又反反复复,原本打算立刘如意,却为了朝中元老“非刘氏不可王,非功臣不可侯”的共识,迟迟拿不定注意。结果最后吕雉顺势抓住了这缝隙,把自己的儿子刘盈扶上了太子之位。

说到这里,又有人会觉得讽刺——吕雉这么一位深谙韬略的女人,为何没把灭族的祸根掐死在萌芽?其实按不少后世史家的说法,吕后的用人之道太自信了。从刘盈在朝,她必须不断打击赵王刘如意,亲自下狠手毒死了刘如意。这一段,司马迁笔下的吕雉是“断决果毅”。她不只是对非己亲信的人心狠,连自己曾经的盟友一旦触动她的利益,也绝不手软。

彭越的冤死、韩信被杀,说到底,就是吕后把功劳臣子当做威胁。当时大多数来看,她这是极端的稳江山之术。可细想,正义和政治要分清楚么?吕后的表现完全就是一手遮天。但如果再换个角度,她也只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快的方式替刘氏一族扫清了隐患,这种做法跟后来的武则天也没什么实质不同。可为啥只有吕家被连锅端掉,武氏却能留下半边天?

刘盈做皇帝那几年,刘邦的功臣团体一度蠢蠢欲动,可吕雉巧借张良之力,将“商山四皓”迎入朝中。这个操作等于外装“老成持重”,内藏刀剑,表面上照顾刘氏江山,背地里其实是稳住自己手上的筹码。效果显著,刘盈彻底没了反义气的念头,天塌地陷都不会动商山四皓。吕后这一手,不仅巩固了儿子的地位,还扩充了吕家的资源。但说实话,她和张良的合作其实充满了相互试探,谁都知道未来不可能指望对方太久。

吕后的心思转得快,刘盈病死,吕雉直接把皇位递给孙子刘恭,临朝听政。她没等刘盈最后一口气断完,就铺排好宗族势力。吕家侄子吕台、吕产、吕禄等梯次占据朝廷要地,有泥牛入海的忠臣陈平做外援。这套组合拳,实在是天衣无缝。这么看来,吕后的主意根本不差,她眼里只有刘氏这个家族利害最大化。

可偏偏故事就拐了弯,吕后晚年越来越防御性。她把济南郡、琅琊郡从齐国划给吕氏,齐王刘襄心里能服气么?刘襄他的父亲刘肥原本还温和,到了儿子这辈,再忍下去就不是孝顺,是憋坏了。吕雉临终时,把最要紧的南北军权交给吕禄、吕产,让他们务必别离京师半步。其实她高估远方宗室的忍耐力,也低估了功臣派的耐心。

吕后的临终遗言,真没少被史家议论。她自信可以用两个外甥镇住整个京城,但她死后仅半月,齐地刘襄就起兵反吕。灌婴、周勃、陈平三人原本都是她亲信,都在这个节点突然变脸。这说明啥?吕家对外的控制很强,可惜对内部的腐蚀力极高。吕禄、吕产虽然挂着将印,但全然控制不住关键节点—掌军的老将朱虚侯刘章瞬间倒戈,宫中守卫直接变节。灌婴大军本身也等着立功,根本没把吕家放眼里。

很多书都写,吕氏被灭是功臣派联合宗室共同发难。其实更直接的原因反而是吕家人本身根基太单薄。吕家第二代缺少真正的狠角色,即使手有兵权,也缺乏调度经验。等刘襄大军杀到,朝中响应该举什么旗号,各家百官都不再支持吕氏政权。想想吕雉还在的时候,这伙人一个个吓得喘气都不敢大声;可她一咽气,所有人都恍若隔世一样冷静、狠辣、甚至有点落井下石。

吕雉生前,一手遮天到什么程度呢?她看得清楚官员人心浮动,索性直接打压功劳大臣,连同亲哥哥都不惜在派系排斥之内。而偏偏这些安排,她自己临死时却充满了自负。很多时候,她仿佛没想过真正的*守土之臣*,是遏制刘氏、吕氏相互掣肘的关键点。结果她死后,朝中根本没人主动替吕家出头,朱虚侯刘章带头举兵,大臣们一窝蜂作壁上观。汉朝开国十几年积累的权利分层,在吕雉这场权利交接里,被一夜荡平。

这里就有意思。吕雉执政十五年,ruling with an iron fist,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可她死后,吕家在朝廷里几乎无人响应,连带的兵都是临时拼凑散兵。功臣派看似发动政变,其实大部分操作靠全城自发响应。朱虚侯带人斩吕产于宫门,周勃平定宫中后下令吕氏连坐斩首。当兵变平息,刘邦的儿子刘恒被迎立为新帝。吕氏一族彻底被清算。

按吕雉本意,她极想给后人留下一个“吕氏大于刘氏”的王朝新局。结果到了最后,她还是得承认,任何个人与豪门家族,在宗法礼制和政治体制的夹缝里都不会稳如泰山。

吕雉的失败,固然有她对权力的无尽追逐,但更多是独裁体制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轮回。她生前再果断,再杀伐,再懂权谋,离开时也不过是孤独地,只留下寒冷的荣光,与满地零落兵权。

分权与集权,忠诚与背叛,没谁真的能掌控一切。转头再看吕后灭族,她到底输在了哪里?谁又期待那无数次高高在上的得胜,能在历史上生出哪怕半点持久的枝头?

汉家江山的轮廓,早就在身后风雨里渐渐明朗了。这局棋盘,千钧一发的诡谲,总是让后人久久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