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热射病急救“黄金30分钟”!从识别到降温的救援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07-15 22:31  浏览量:2

天热得像蒸笼,人一晒就跟晕了头似的。最近这天气,动一动都是汗,坐着不动也出汗。有些人觉得出点汗没啥大不了的,扇子一摇,水一喝,就过去了。但有一种情况,真不是你喝杯水就能缓过来的,它叫热射病

这个词听起来挺吓人,其实它就是高温天里最严重的一种中暑。不是普通的头晕、恶心,是那种能要命的严重。要真碰上了,救命的机会就藏在那“黄金30分钟”里。错过了,代价可不是一身汗那么简单。

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但它是最凶的那一种。人正常体温是37℃上下,发烧也就38、39℃,但热射病的时候,体温能飙到40℃以上,甚至有的能到42℃。这时候身体就像锅里煮着,器官一个一个开始“罢工”,脑子昏了,心跳乱了,肾也撑不住了。

最早的表现,其实挺容易被忽略。人会先感觉特别热,浑身黏糊糊的,出汗反倒少了。头晕、走路不稳、说话打结、脸色发红,这些都可能是信号。

接着可能就开始意识模糊了,说话说不清楚,行为也有点不对劲,像喝醉了一样。有些人甚至会莫名其妙地躁动,或者突然安静得吓人,不说话不动弹。再晚一点,可能就直接昏过去了。

这时候你要是站在他旁边,最关键的不是看他出没出汗,而是看他有没有意识不清,呼吸是不是急促,皮肤是不是特别烫。体温要是能测,超过40℃,那就八成是热射病了。

有些人误以为中暑就是多喝水、吹风扇,其实到了热射病这一步,喝水已经来不及了。身体已经失去调节温度的能力,就像空调坏了,再怎么吹风也不降温了。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赶紧降温,而且是越快越好。

降温不等于泡冷水澡,也不是往身上泼冰水。有人试过拿冰块包着毛巾敷在腋下、脖子、腹股沟这些地方,效果还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身体的热量散出去。

可以把衣服解开,让电风扇对着吹,把湿毛巾盖在身上,再用风扇吹,这样水蒸发的时候能带走热量。就像你夏天洗完澡不擦干,站在风口那种凉快劲儿。

但这些动作,必须在发现问题的头30分钟内就开始做。有研究统计过,一旦热射病发作后超过30分钟还没降温,死亡率可能就飙到70%以上了。哪怕人救回来了,很多时候也会留下后遗症,比如记忆力变差、注意力不集中、肾功能受损之类的。

有些人特别容易中招,比如年纪大的人,身体本来就弱,出汗少,感知温度也没那么敏感;还有小孩,他们调节体温的能力本来就不成熟;再有就是户外工作者,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小哥、交警,顶着太阳暴晒几个小时,身体哪受得了。

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有基础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或者吃了一些抑制出汗的药物,也容易中招。

其实有时候不是天太热,而是人太不在意。穿着厚衣服跑步、不开窗户睡觉、在车里不开空调打盹,这些都可能把自己逼进热射病的陷阱。有一次我听同事说,有人夏天在车里睡午觉,把车窗关得死死的,等发现的时候,人已经没反应了。那一瞬间,车里的温度跟烤箱没两样。

车内温度升得特别快,尤其是停在阳光底下的车。有实验测过,外头35℃的时候,车里半小时可以飙到50℃以上。这种密闭高温环境,就像“焖烧锅”,人待在里面,连逃生的机会都没留。

除了降温,通风也特别重要。你可以想象成一个人在蒸笼里,只有打开盖子才能散热。所以当你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第一时间把他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再开始降温。千万别让他继续待在太阳底下或者密闭的空间里。

有些人问,能不能给他喂点水?这个要看情况。如果人还有意识,能吞咽,那可以让他慢慢喝一点凉水,但千万别灌,一口口慢慢来。要是已经神志不清了,就别硬灌水了,防止呛到。这个时候该叫救护车就赶紧打120,抢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热射病不是“热出个汗”这么简单,它是身体已经撑不住的信号。我们老说“扛一扛就过去了”,但热射病不是能扛的。有时候,越是硬扛,越是危险

全国每年因为热射病严重到进ICU的病例不少,尤其是在七八月份。根据《中国热射病多中心大数据研究》显示,热射病患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是因为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才导致病情加重。也就是说,早识别、早处理,是救命的关键

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年轻力壮,扛得住,其实热射病不挑人。曾经有位二十多岁的健身教练,在户外训练时因为天气太热、补水不及时,差点没救回来。

医生说,他送来医院的时候体温42℃,人已经昏迷,靠机器维持呼吸。

热射病来了,就像一锅水烧开了盖子都飞了,如果你还不管,它就溢出来毁了整个厨房。身体也一样,温度一旦失控,器官就像锅里的菜,全都煮烂了。

高温天里,不要觉得自己年轻就没事。多穿浅色衣服,出门带把遮阳伞,补水要勤快,尽量避免中午最热的时段出门。工作场所如果闷热,要多开窗、用风扇,别硬抗。尤其是在蒸桑拿一样的厨房、工地、车间,千万要注意休息和通风。

有时候,活命的不是药,而是你有没有早点发现不对劲。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是身体在求救。懂得这些知识,也许就能救你自己,也许还能救身边的人。

热射病不是遥远的事,它可能就发生在你家门口、办公室、路边、车里。希望你永远用不上这些知识,但更希望你在需要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文献:
[1]张伟,王晓梅.热射病的临床特点与急救管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4):456-46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天气健康提示与应对策略[R].2023.
[3]李强,陈立,周丽.高温环境下热射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控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10):120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