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遗产纠纷:宗馥莉可能大获全胜,多方迹象显示信托未成立?
发布时间:2025-07-15 19:07 浏览量:2
宗馥莉与三位宗庆后非婚生子女之间的遗产纠纷持续引发关注。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三人分别在香港及杭州两地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宗馥莉侵占本应属于他们的21亿美元家族信托财产,并要求分割其继承的娃哈哈集团股权。
这场争端不仅涉及巨额财富的归属,更折射出家族信托设立的合法性、遗嘱效力认定等复杂法律问题。
从表面看,宗馥莉似乎面临重大经济风险,但法律层面其处境可能远比外界想象中稳固。三位原告的核心诉求能否成立,关键在于所谓的信托是否真实存在 ,或者即使信托账户已完成设置但那笔存于汇丰银行的18亿美元是否实际注入。
根据公开信息,这笔资金去年5月曾被转出110万美元,按照宗馥莉方面的说法是用于支付娃哈哈集团东南亚工厂的设备尾款。
虽然转账金额仅占不到账户总额的0.1%,但未经受益人同意的资金调动,直接动摇了信托成立的根基——若信托已有效设立,理论上只有受益人有权支配资金,即便是设立人本人和出钱方也无权动里面的一分钱。
原告方强调,该信托是宗庆后生前"承诺设立"的财产安排。"承诺"一词在法律语境中往往暗示未完成的义务,若信托已正式成立且资金到位,则无需再以"承诺"表述。这种表述差异为信托是否实际存在埋下疑问。
更值得玩味的是,三位非婚生子女请求香港法院冻结汇丰账户并要求宗馥莉执行父亲遗嘱。
若遗嘱中明确包含设立21亿美元信托的内容,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信托尚未成立需通过遗嘱执行程序推进,要么资金尚未完全转入信托账户需补足差额。而宗馥莉方面以"未获知相关指示"回应,进一步暗示该信托可能从未完成法律意义上的设立。
至于信托为何可能还未设立,倒不是因为宗庆后不愿意给三位婚生子女留下一些财产,而是与他希望给到的每人7亿美元还存在一些差距。
宗庆后可能是想在后面几年靠着娃哈哈集团发放的分红凑足21亿美元后再设置信托。作为娃哈哈集团的大股东,其每年获得的分红数额可观,补足3亿美元并非难事。
但命运弄人,宗庆后去年因肺癌病逝,事情进程被彻底打乱。其女宗馥莉在接掌企业初期曾遭遇管理层"逼宫"风波,最终不仅稳住局面,更在2024年8月完成股权变更,全数继承父亲持有的29.4%娃哈哈股份。
此时,汇丰银行账户的18亿美元归属成为焦点。若信托未有效设立,这笔资金可能存在两种处理路径。
其一,若账户属于娃哈哈集团资产,则作为现任董事长的宗馥莉虽无法占为己有但基本上能决定怎么花。其二,若账户为宗庆后个人资产且明确由宗馥莉继承宗庆后的所有境外财产,则账户和存款将直接转为其个人名下。
无论哪种情形,三位非婚生子女都难以获得实际控制权。这种局面促使原告方加速行动,当发现账户出现资金调动后,他们意识到若不立即采取法律手段,剩余资金可能被逐步转移。
这场诉讼的关键在于证据链的完整性。三位子女需证明宗庆后确实作出过设立信托的具体承诺,且该承诺具备法律效力。
若仅存口头约定,或所谓"遗嘱"因缺乏见证人、形式不规范等原因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则原告方可能面临颗粒无收的结局。尤其在涉及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的问题上,我国法律虽承认其平等地位,但司法实践中存在实困难。
而娃哈哈29.4%股权的分割诉求,即便宗庆后遗嘱明确将股权分配给非婚生子女,可娃哈哈的最大股东是杭州国资,这使得实际操作中要面临国资监管、公司章程限制等多重障碍。更遑论宗馥莉大概率能拿出宗庆后确认由其继承全部娃哈哈股份的证明文件。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宗家遗产争夺风波折射出中国富豪在财富传承中的常见误区。许多企业家习惯于依赖口头承诺和个人威望管理家族事务,却忽视法律文书的规范作用。
当意外事件打破原有平衡,缺乏法律保障的"承诺"便难以抵御利益各方的争夺。对于资产规模庞大的家族而言,及早设立结构严谨的信托计划、完善遗嘱公证程序,才是避免后代纷争的根本之道。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