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夫妻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发布时间:2025-07-16 02:20 浏览量:2
►
本文171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7月,河南连续多日高温,气温直逼40℃。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一对年近六旬的夫妻被送进医院时,已经意识模糊、体温飙升至41℃。医生全力抢救,仍未能挽回两人的生命。从中暑发作到死亡,不到12个小时。
听上去不可思议,但这不是个例。高温天气下,中暑真的能要命。
很多人觉得中暑就是出点汗、头晕、恶心,躲一会儿空调就好了。但严重中暑,尤其是热射病,和普通中暑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热射病是中暑里最凶险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0%以上。它来得非常快,有时候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时间。一旦出现意识障碍、身体停止出汗、高烧不退,往往就已经进入了致命阶段。
这对河南夫妻就是典型的热射病。他们在烈日下干了一上午的农活,回家之后开始发烧、头晕,很快就陷入昏迷,等到送医时,器官已经开始衰竭。
人的体温控制系统就像一个“空调”,正常时身体通过出汗、扩张血管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超过35℃、湿度又高时,出汗就不再有效了,热量会在体内越积越多。
尤其是湿度高的时候,汗根本蒸发不出去,身体就像被蒸笼包裹,温度持续升高,细胞被“烫坏”,器官一个一个罢工。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高温健康风险评估》指出:2023年我国因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和户外劳动者。
中暑不是谁都一样的风险,有些人天生就在“危险区”。
1. 老年人和慢病患者
他们身体调节能力下降,汗腺功能弱,热量不容易散出去,而且很多人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一旦中暑,器官耐不住,很快就崩了。
2. 户外工作者
建筑工人、环卫工、送货员……他们每天暴露在烈日下,长时间高强度劳动,饮水不及时、休息不够,热量越积越多,热射病的风险倍增。
3. 长时间在密闭环境里的人
有些人在车里睡觉、仓库搬货,不通风、不降温,热量根本出不去,一觉醒来可能就出不来了。
热射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普通中暑一步步“升级”的结果。关键是你得识别这些信号:
开始头晕、恶心、大量出汗,这是热疲劳阶段
体温升高、全身乏力、皮肤干热、开始胡言乱语,这是中暑加重阶段
一旦开始昏迷、抽搐、不出汗、体温超过40℃,就是热射病,这时候抢救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很多人就是因为不重视前期症状,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你身边有人高温下突然昏迷、不出汗、体温爆表,那基本就可以判定是热射病了。
这时候千万别等救护车再降温,一定第一时间给他降温!怎么做?
把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脱掉衣服,用湿毛巾、凉水擦拭身体
用电风扇、空调加速散热
如果有冰袋,放在腋下、脖子、腹股沟这些大血管附近
目标是让体温尽快降到38.5℃以下,哪怕是用冷水冲澡都可以。不然等120到了,人可能已经没了。
1. 高温时段别出门
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热射病高发时段,能不出门就别出门。上班族尽量缩短户外停留时间,注意防晒和补水。
2. 不在车里睡觉
哪怕开着窗户也不行,车厢内部温度可以在短短10分钟内升高10℃以上,是“热死”的绝对高危场所。
3. 不等口渴才喝水
等你渴了,身体已经缺水了。高温天要主动、多次、少量地补水,别怕上厕所。
4. 不拼命、不硬撑
很多热射病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明明感觉不舒服,还继续干活。中暑不是靠意志力扛的,它是生理机制失控,必须立刻停止活动。
热射病是可以预防的,可怕的是我们总以为“自己挺得住”。那对河南夫妻,如果早点停下来休息,如果稍微注意一点症状,结局也许会不一样。但现实是,他们走得太快,太突然。
中国气象局预测,2025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将更频繁。如果我们还对中暑掉以轻心,那可能付出的代价,是生命。这个夏天,请记得:高温不是天气问题,是健康风险。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4年高温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热射病诊疗与预防指南(试行)》2023
[3] 中国气象局.《2025年夏季气象趋势预测》
[4] 《热射病死亡率高达50%,这些中暑信号千万别忽视》. 健康时报. 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