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5首诗词绘尽人间百态,写尽悲欢离合
发布时间:2025-07-16 07:09 浏览量:2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这首《桃花庵歌》中的自嘲与洒脱,恰是他跌宕人生的写照。这位明代江南才子,以诗书画名动天下,却在命运的起落中,将坎坷化作了不羁的风骨。
1470年生于苏州商人之家的唐伯虎,自幼展露惊人才华,29岁高中应天府解元,本是仕途坦荡。却因科举舞弊案蒙冤,仕途尽毁,妻离子散。重创之下,他取号“六如居士”,隐居桃花坞,以卖画为生。桃花庵中,他与祝允明、文徵明等好友诗酒唱和,写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的传世名篇,看似放浪形骸,实则藏着对世事的无奈。
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征辟,唐伯虎察觉谋反意图后佯装疯癫,方得脱身。晚年贫病交加的他,仍以“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傲骨坚守文人本色。嘉靖二年,54岁的唐伯虎病逝,临终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道尽一生豁达。作为“吴中四才子”与“明四家”,他的诗画俚俗见真意,山水、仕女自成一派,用才情在历史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记绝笔。
01
唐寅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个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活到七八十岁,也不过几十年的光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显得那么的短暂,那么的微不足道。人生无常,时光倏忽,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也终有散场的时候。对于死亡的到来,世人往往很畏惧,而作者却表现得十分平淡、豁达,“死归地府也何妨”,一个反问句,折射出作者的这种心态。在作者看来,活在世上,面临生老病死种种苦难,有时还会陷入贫寒窘迫的生活境遇之中,活着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死了来到地府只不过换了个地方,就像在异国他乡漂泊流浪一样。尘世与地府十分相似,没有多少差别。作者这首绝笔诗写得相当轻松、洒脱,超脱了生命,超脱了尘世。作者自号六如居士,他虽然没有出家修行,但他的心灵深处已重重地打上禅的烙印。
02
偶成
唐寅
科头赤足芰荷衣,徙倚藤床对夕晖。
分付山妻且随喜,莫教柴米乱禅机。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在、不拘小节的生活。作者是一位狂放不羁、归心佛门的诗人,与世俗格格不入,我们从此诗的一、二句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不戴帽,赤着脚,穿上用荷叶或者荷花制成的衣服,悠闲地倚在藤床上,欣赏西边的落日。这副打扮穿戴,这种闲看落日的行为,与世俗中的官员、绅士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差别,它显示出作者逍遥自在、清静无为的生活追求,显示出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轻视乃至唾弃。可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样样离不开钱字,作者不屑于世事,自然也就处境清寒,不过作者对此毫不在意,显得十分超脱。他吩咐妻子不要因没米下锅而着急,要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态。柴米这类生活小事不能扰乱自己的禅机。在穷困窘迫的生活境遇中,作者能够做到安贫乐道,说明他已达到禅悟的境界,将尘世的种种杂念、个体的主观欲望统统抛诸脑后了。
03
一世歌
明·唐寅
人生七十古来少, 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 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 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 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 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 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 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 一年一半无人扫。
千古佳作《一世歌》, 唐寅仅用百余字, 道尽世事沧桑和岁月蹉跎, 让人心怀激荡!
明代唐寅的《一世歌》, 以市井语言写透生命真谛.,诗句如老茶客的醒木, 在谈笑间敲醒混沌之心。
全篇不悲不亢, 不藏不炫, 将古人的生存智慧化作可触可感的处世指南。
05
《桃花庵歌》
明 唐寅(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科场失意落拓半生,于公元1507年(明武宗正德二年)在苏州城内桃花坞筑桃花庵,日与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等饮其中,蔑视世俗,狂放不羁。作《桃花庵歌》及此歌言志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中的形象,为花酒痴,潇洒率意,活得清醒又活得迷醉。其清醒是清醒在看透功利红尘,追求内心自由洒脱,超越世俗;他纯真,纯情,放浪,豁达,超脱,追求精神享乐与自由。
自古浪漫主义文人的典型形象亦与其有几分相似。他们都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洒脱,无拘无束,都有自己的热爱,都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可以说是浪漫文人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