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非婚生子上热搜,被冷嘲热讽的原因,其实是人们的执念作祟
发布时间:2025-07-16 08:32 浏览量:2
宗庆后怎么也想不到,去世一年多时间,自己竟然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再次火爆全网!
从以前人人敬仰的“民族企业家”,如今变成了“奥斯卡最佳影帝”,只用了短短几百天。
这种巨大的反转,像极了一场迟来的酒醒。
去年他刚去世的时候,无数人揣着"支持民族品牌"的执念冲进超市,货架上的AD钙奶、矿泉水、营养快线被席卷一空。
身边的长者念叨着"宗老是实在人,做的东西放心",
8090后都说"小时候喝的就是这个,现在也只认他的牌子"。
媒体更是把他的"节俭人设"“吹”成了教科书。
穿几十块的布鞋开两会,住老小区不换大房子,每天和员工一起吃食堂,连出差都舍不得坐飞机。
谁要是说一句娃哈哈不好,立马被喷为"不爱国"。
谁能想到,死亡这面照妖镜,竟然把完美无缺的人设照得原形毕露。
三个非婚生子女的出生证明一曝光,瞬间将他伟岸的形象撕得稀巴烂。
曾经被夸"专一顾家"的深情成了笑话,"节俭朴素"的背后藏着风花雪夜的复杂情史。
连带着那些年被反复强调的"家国情怀",都被网友说成"资本包装的套路"。
有人翻出他早年的采访,视频里他说"做企业先做人,做人得有底线",底下的评论区已经被"底线就是私生活混乱"的嘲讽占满。
还有人找出他捐赠希望小学的新闻,新评论铺天盖地:"捐学校不如先把孩子的户口问题解决清楚"。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曾经的"死忠粉",有人晒出家里没喝完的娃哈哈,配文"突然觉得味道变了",有人干脆拍了段砸营养快线的视频,说"这是为当年交的智商税买单"。
其实仔细想想,大家愤怒的并不是那点私德破事,说到底是觉得自己被当成了傻子。
那些年为娃哈哈掏腰包的时候,谁没在心里加过"支持国货""老板人好"的滤镜?
就像买东西时不光付了商品的钱,还多给了份"道德认同"的溢价。
现在突然发现,这溢价买的竟是个精心编的故事,换谁不生气?
但话说回来,舆论场排山倒海的反噬,也透着一股毫无道理的极端。
有人喊着"再也不买娃哈哈",可饮料好不好喝、质量过不过关,跟老板的私人生活有何关系?
就因为创始人情史复杂,营养快线就突然变难喝了?矿泉水就突然不解渴了?
更有人拿"塌坟""娃多多"这种话糟践逝者,说白了不过是借别人的事发泄自己的戾气,显得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
我们总爱给公众人物罩上"光辉形象",既要他们会赚钱,又要他们是道德圣人。
做企业成功了还不够,还得要求其私生活纯白无瑕。
品牌做得大了不算完,还得绑架上"爱国""良心"这些标签。
一旦发现对方达不到这个标准,就立刻翻脸骂"骗子",好像自己从没被这些标签绑架过似的。
去年抢着囤货的是这批人,今年喊着抵制的大概率也是同一批。
他们不是真的在乎产品质量,只是需要个情绪出口。
买的时候是为了满足"爱国情怀"的自我感动,抵制的时候是为了发泄"被欺骗"的愤怒。
说白了,娃哈哈在他们眼里从来不是单纯的饮料,而是表达立场的工具。
可回头看看,宗庆后这辈子到底干了什么?
上世纪80年代靠着一瓶儿童营养液起家,把一个地方小厂做成全国知名的饮料帝国,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
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产品,确实陪了几代人长大,质量没出过大问题,价格也一直亲民。
就凭这些,他在商业上的成就够硬气了。
至于私人生活里的那些事,只要没违法没坑人,说到底是人家的家务事,犯不着死后还被拉出来游街示众。
现在的舆论场就是这样,造神的时候恨不得把人捧上天,毁神的时候又恨不得踩进泥里。
去年还在朋友圈发"一个时代落幕了"的人,今年可能正转发"娃多多"的笑话,
昨天还在夸"民族品牌之光"的人,今天就骂"万恶的资本家"。
大家似乎忘了,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哪有什么非黑即白的完美偶像?
超市里的娃哈哈货架确实冷清了不少,理货员说现在进货都不敢多进。
但也有人表示,不管老板咋回事,AD钙奶味没变,孩子爱喝还得买。
或许再过些时日,等这场风波过去,大家该喝还得喝,毕竟饮料好不好喝,跟老板的情史真没多大关系。
我们太容易被"人设"牵着走,也太擅长用极端的方式表达情绪。
与其在造神和毁神之间来回穿梭,不如学聪明点:买东西就看质量和价格,别给品牌加那么多没必要的戏,评价一个人就看他干了什么实事。
毕竟,谁也不是活在真空里,与其要求别人做完美圣人,不如接受"人无完人"的真相。
与其说是宗庆后的失败,不如说是我们自己的执念在作祟,总希望有个完美的偶像让我们仰望,却忘了真正该仰望的,从来不是被包装出来的人设,而是实实在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