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论坛】尚进:智慧社区——从“技术赋能”到“无痕服务”
发布时间:2025-07-16 01:01 浏览量:2
技术已如空气般融入生活的肌理,基层治理正迎来静水流深的转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打造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的要求,九部委推动智慧社区“构建智能化治理新形态”的部署,以及国家层面正在开始强调的“民生服务一键直达”和“数据整合共享”,这些都昭示着同一个方向:智慧社区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炫目的技术表演,而在于让治理隐于无形、让服务自然流淌。当社区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治理便从有形的管理转向无形的共生。
当深圳罗湖插花地社区的50万传感器编织成无形的网,地下室一氧化碳浓度刚达阈值,通风系统便悄然启动;当无锡新光社区的智能水表捕捉到独居老人用水异常,社区工作者已叩响房门——技术的真谛在此显现。这些技术已不再是冰冷的存在,而是预判风险的“静默哨兵”,将隐患消弭在居民感知之外。潍坊兴隆社区高空抛物溯源仅需3秒的精准追击,上海半淞园路街道智能地磁5分钟疏通的“生命通道”,都在宣告一种新可能:安全本应如自然法则般永恒存在,无需人们时刻警惕。这种无感的守护背后,是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从追求技术覆盖率转向重构人本体验。智慧社区的深意理应如此:工具退居幕后,安心如影随形。除此之外,服务的无痕化能温暖冰冷的数字鸿沟。临沂老人一句“呼叫物业”,即刻唤醒工单系统的运转;汶上县退役军人通过“嘟来办”AI客服,全程零材料获取创业贷款。技术隐去了复杂的按键与输入,只留下需求的自然响应。邹城的“政策找人”机制更颠覆了传统逻辑,即通过低保、残疾数据联动,补贴政策主动匹配到人,无需群众奔波求证。我们看到政策设计已超越技术堆砌:智慧的本质是用数据缝合分离的个体,让服务成为无感的抵达。而让无感治理扎根的力量,源自机制的灵活和人性化。潍坊的“智惠一卡通”让老人监督环境问题也能兑换家政服务,无锡的志愿服务时长也可转化为社区福利——当善意被量化可循环,个体参与便成为生态的内驱力。当看到中都街道5700万条数据支撑的精准推送和叶集区独居老人直通村干部的一键呼叫器,我们更加意识到——技术越隐形,人性关怀越需厚重。这恰恰是“以人民为中心”最深层的实践:无感化不是为了取代什么,而是让服务更有温度。真正的智慧社区,只有通过“无感化”才能抵达老子所言“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只有让技术在空气中溶解为无物的存在,智能化治理的终极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智慧的服务才能真正便民惠民。这份无痕的温柔,既是对政策初心的回响,更是科技人文精神的最深致敬。(作者尚进 系《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社长、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院长,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民革北京市委科技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北京市朝阳区委会委员、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本文发表于《中国信息界》杂志2025年6月刊《中国信息界》2025年6月刊杂志上新啦!
《中国信息界》杂志(CN11-4721/TN;ISSN1671-3370),创刊于2003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国家信息中心支持,主办单位是中国信息协会,是当前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信息化决策参考读物,月刊出版。
010-63691340转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