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需兼顾个体成长、社会价值与知识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6 15:30  浏览量:2

#教育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需兼顾个体成长(如幸福感知、理性培养)、社会价值(如民生改善、公民责任)与知识传承(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

教育追求的目的,本质上与“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让社会成为更合理的社会”紧密相连——它既要让个体获得安身立命的能力、实现精神成长,也要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为文明延续筑牢根基。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正是这一目的最朴素也最核心的体现。

但你提到的“现在的教育似乎在追求老百姓的钱”,确实戳中了当下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这种现象并非教育的本质目的,而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我们可以从“理想目的”与“现实偏差”两个层面具体分析:

一、教育的核心目的:始终围绕“人”与“用” 教育的终极指向,从来不是“盈利”,而是“成就人”与“服务社会”,具体可拆解为三个维度:

1. 让个体“学有所成”:从“无知”到“有能”的成长** 这里的“成”,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锻造——比如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落地)、终身学习的能力(能适应变化)。就像古人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成”既包括“成才”(有技能),也包括“成人”(有品格)。

2. 让个体“学有所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教育不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书呆子”,而是让知识成为改变生活的工具。比如农民学习农业技术以提高收成,程序员学习编程以开发软件,教师学习教育方法以更好地教学生……“用”是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个体获得尊严与价值感的重要途径。

3. 让社会“有序进步”:从“个体发展”到“群体共生”的衔接** 当每个个体通过教育获得能力与品格,社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医生能治病救人,科学家能推动技术突破,普通人能理性参与公共事务……教育通过培养不同角色的“合格建设者”,让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落后”走向“进步”。

二、现实中“逐利倾向”的成因:是偏差,而非本质

不可否认,当下部分教育场景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比如高价校外培训、学区房炒作、部分私立学校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等。这些现象的本质,是教育的“工具属性”被过度放大,而“育人本质”被忽视,背后有多重原因:

资源分配不均催生的“焦虑经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或学校,家长为了让孩子“不掉队”,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购买额外服务(如补习班、学区房),这种“焦虑”被部分机构利用,形成“越焦虑越花钱,越花钱越焦虑”的循环。

教育产业化的边界模糊:教育本身具有公益属性,但在市场化过程中,部分主体混淆了“合理成本”与“超额利润”的界限。比如一些培训机构以“提分”为噱头,用营销代替教学,本质上是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商品,而非育人的事业。

评价体系单一导致的“短视化”:当社会过度以“分数”“学历”衡量教育成果时,教育容易被简化为“应试培训”,而“育人”“实用”等长期价值被边缘化。部分机构正是抓住这种短视需求,通过“快速提分”吸引家长付费,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长远培养。

三、回归本质的努力:教育正在“纠偏”

事实上,这种“逐利偏差”早已被社会警惕,近年来从国家到社会都在推动教育回归本质:

政策层面的“去商业化”:“双减”政策直击校外培训乱象,明确禁止学科类培训盈利,斩断资本对教育的过度渗透;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免试就近入学”,遏制学区房炒作,本质上是让教育从“花钱买资源”回归“公平享资源”。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从“唯分数论”到“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学历崇拜”到“技能尊重”(职业教育法修订,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教育正在更注重“用”的价值——比如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工人,能在工厂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学有所用”的体现。

社会认知的“理性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花钱报班”不等于“孩子优秀”,“名校学历”也不等于“能力出众”,转而更关注孩子的兴趣、习惯与实际能力。这种认知转变,正在倒逼教育机构从“营销驱动”转向“教学驱动”。

教育的目的从未改变,只是需要更多“守护” 教育的初心,始终是“让人通过学习变得更好,让社会通过教育变得更优”。现实中存在的“逐利倾向”,是发展中的问题,而非教育的本质。就像医生的本质是“救死扶伤”,个别医生的逐利行为不会改变医学的初心;教育也是如此——无论遇到多少偏差,“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始终是它最该抵达的终点。

而让教育回归这个终点,需要政策的规范、社会的监督,更需要每个教育参与者(学校、教师、家长、机构)守住“育人”的底线。毕竟,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是用“赚了多少钱”衡量,而是用“培养了多少能创造价值的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