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记河北省优秀退役军人、馆陶县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剑松
发布时间:2025-07-16 16:21 浏览量:2
徐剑松在检查防汛抢险物资。
本报记者 苑延涛
他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后,扎根乡土,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他就是馆陶县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剑松,一位用实际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转岗立新功”的河北省优秀退役军人。
投身苗木产业
以产业带动致富
2002年,徐剑松怀着满腔热血踏入军营,部队的严格训练和艰苦磨砺,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2004年退役后,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彼时的徐庄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种粮成本日益上升,村民种植意愿持续降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愈发凸显。2008年,徐剑松毅然创办馆陶县春雨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一头扎进苗木产业,决心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凭借着果敢与毅力,他带领团队精心经营,如今公司已拥有3处大型育苗基地,占地达2880余亩,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先后获评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河北省林业龙头企业等称号。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徐剑松始终心系家乡百姓。每年中秋、春节,他都会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送去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连续八年,为村里考入大学的新生发放助学金和行李箱等学习用品,助力学子追逐梦想。此外,他还邀请剧团来唱戏曲,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8年,带着村民们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徐剑松被推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不能光为自己企业考虑,还得为全村老小着想,全村群众这么信任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充分发挥公司平台优势,吸纳220名群众就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积极为30余名困难、残疾群众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让他们也能自食其力。不仅如此,他还带动馆陶镇、柴卜镇、寿山寺镇、南徐村乡50多个村2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真正实现了“一人创业,众人受益”。
为了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和持续性,徐剑松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实施“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路径,成立农民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不断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提高吨包生产能力,上马物流仓储中心,大力推进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发展。这些举措成效显著,村民每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心系村民福祉
全方位改善民生
徐剑松不仅带领村民致富,还十分重视村居环境的改善。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硬化村庄道路18公里,更换路灯160盏,种植行道树500余株,建设绿地60余亩,打造游园两个。如今的徐庄村,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同时,他还兼任村里民事调解员,积极化解邻里矛盾,促进村民和谐相处。在他的带动下,徐庄村成为全县文明示范村,2022年10月被省司法厅、省民政厅授予“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此外,在他的建议下,村“两委”开展“五星级”徐庄之星评选活动,激发了村民争当孝亲之星、好人之星、创业之星、工匠之星、希望之星的热情,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
守护百姓安全
彰显退役军人本色
2021年,馆陶县遭遇洪涝灾害。关键时刻,徐剑松挺身而出,带领23名退役军人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24小时轮流值班备战,深入一线排查险情,开展巡堤和查险工作。在防汛一线,他不辞辛劳地为志愿者分发救生衣,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村民的关心,他坚定地说:“我是退役军人,是党支部书记,这事咱不带头,让谁带头!”生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担当与奉献。
从2002年入伍至今,二十多年的时光,徐剑松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从退役士兵到乡村振兴排头兵,他始终坚守“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初心誓言。如今的徐庄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大步迈进,而徐剑松这位新时代的“兵支书”,依然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奋力前行,用自己的赤诚之心,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壮丽篇章,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