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劳动课,如何走出“摆拍”困局?

发布时间:2025-05-20 08:13  浏览量:1

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里。但近期“新华视点”记者走访多地发现,课程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摆拍”……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受访人士认为,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学生穿着崭新的校服,手持从未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在精心布置的场景中摆出劳动姿势,镜头一闪,孩子们随即放下工具,结束这场表演。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体验,应让学生在泥土与汗水中理解生活的本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坚韧品格。当劳动课被异化为视觉表演,学生们只记住了拍照时的姿势,却未曾体验劳动时的艰辛与喜悦。这种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

劳动课“摆拍”,暴露了一些地方劳动教育的严重失范,也折射出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顽疾。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向管理部门展示“劳动教育成果”,管理部门通过照片与报表,确认“劳动教育成效”,双方心照不宣地完成这场共谋,而学生真正的成长需求却被彻底忽视。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与可展示的成果,将育人工作异化为应付检查的表演——这种形式主义倾向,使得教育日益远离其育人本质,成为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值得警惕。

进一步说,劳动课“摆拍”现象剥夺了孩子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弄丢了真诚面对生活的态度。劳动教育本应通过亲手创造物质价值,来确立生命的意义感。但虚假的劳动表演却适得其反,它教会孩子们的很可能是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更可能侵蚀社会诚信根基。

让一些地方的劳动课走出“摆拍”困局,教育者首先要敢于直面真实,允许学生体验真实劳动中的混乱、失败与意外收获。其次,教育评价体系应更多从“看得见的效果”转向“看不见的成长”,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此外,整个社会则需要形成尊重真实劳动的文化氛围,让每种诚实劳动都能收获尊严与价值。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原始语言,是心灵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直接方式。期待通过改变观念、纠偏实践,越来越多的劳动课能发挥更多正向作用,培养出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下一代。须知,劳动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镜头前的完美表演,而在那些没有观众,却依然全情投入的真诚瞬间。

工人日报 作者 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