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过程放下一切外缘的牵挂,就能使身、心、灵得到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5-20 12:44 浏览量:3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当我们于历缘对境之际遭遇种种困苦,务必要铭记:此时应回溯内心,洞察自身潜藏的抗拒。切不可再盲目地责怪外界,将责任归咎于所谓的业力、业障或是他人,因为根源并非在此。只要内心涌起痛苦,或是感到内心的拉扯挣扎,就应即刻审视自身,因为这往往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某些方面的接纳不足,对另一些方面却充满排斥与抗拒。若未能洞察到这一关键,那么我们的修行实则尚未真正入门;而一旦能够清晰地照见这一点,无疑将成为修行道路上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倘若我们期望摆脱轮回之苦,那么在这一世尚存活于世之时,就必须深刻领悟到,我们头脑中的这一堆思想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现象”,它更像是一群松散的集合,内部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中心。我们要知晓,思想如同原子一般。
当我们以警觉之心凝视它们,便能察觉到每一个思想与其他思想之间都是相互分离的。在两个思想之间存在着间隔,存在着一片空间,它们并非紧密相连。只是由于我们缺乏足够的警觉,才会误以为它们彼此相连,这就如同一个人手持火把,快速地转动手腕,持续转动之下,我们便看到了一个看似完整的火圈。
但实际上,那个火圈并不真实存在,因为火把在同一时刻仅处于一个点,在另一时刻则位于另一个点。火圈的呈现只是一种视觉错觉,由于火把移动速度过快,我们无法察觉到其中的空隙,所以只看到了一个连续的圆圈。
在尘世之中,每个人都开始追逐所谓的不平凡,这本质上是在追寻自我。每一个追寻自我的人,都以类似的方式在运作。例如,辅导者引导当事人放下对昨日与明日的念头,仅仅纯粹地觉知当下这一瞬间,这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氛围与磁场,从而促使有机生命能够以整体的姿态呈现。
每一个追寻自我的人,都致力于让自己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整个禅修过程的终极目标亦在于此。那么,我们为何要进行禅修呢?正是为了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我们能够放下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因素,在一种纯粹、宁静的环境中,放下一切外缘的牵挂,无需操心任何琐事,从而使我们的身、心、灵得以深度融合。
所以,禅修的前半阶段主要是在这方面下功夫,帮助我们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进而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成为与众不同、无与伦比的人。
然而,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我们越是竭力试图成为不同寻常的人,反而看起来越发平凡。因为人人都在追求不凡,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极为平凡的。
相反,如果我们甘愿变得平凡,这种对平凡的追寻反而显得不平凡,因为鲜有人愿意默默无闻,极少有人愿意仅仅成为一个中空的、看似无足轻重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的确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几乎没有人有这样的勇气。当我们真正变得平凡,我们反而成为了不平凡的人,而且,我们会突然惊觉,在没有刻意追寻的情况下,我们已然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事实上,每个人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能够停下那无休止的对目标的追逐,就能够深刻领悟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它并非是某种需要我们苦苦去发现的东西,它早已存在于我们自身,情况本就如此:只要存在,我们便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其他的存在方式。
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岸边的每一颗石头亦是如此,整个地球上,我们无法找到两颗完全相同的石头。
世间根本不存在两个完全类似的事物,所以,我们无需执着于成为某一显赫之人,只需回归本真的自我,我们即刻便成为了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存在。这就是我所说的矛盾之处:那些苦苦追寻的人往往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坦然处之、毫不担忧的人却能轻松达成。
但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切勿让这些语言扰乱了我们的思维。思想的运转极为迅速,其快速的移动让我们产生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圆圈的错觉,但这仅仅是一种主观感觉。若要超越这种困境,有两种可行的方式。
其一,放慢思想的步调,不要让它们疾驰而过,让其节奏放缓。这便是我始终强调“不要急急忙忙、不要紧张”的原因。放慢脚步,保持从容,因为倘若我们不匆忙行事,思想便不会与我们相悖,毕竟它们本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只要我们极具耐心,思想就不会超越我们的节奏,它们也会随之慢下来。当思想的速度慢下来,就如同火把的转动速度减缓,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那个看似完整的圆圈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一种表象。
当思想缓慢移动时,我们便能察觉到其中的空隙,进而明白思想如同原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将它们紧密相连。
让我再次强调,想要成为不平凡的欲望是极为平凡的,因为人人皆如此;而能够领悟并甘于平凡则是非常不平凡的,因为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佛陀、老子、耶稣等先哲,皆做到了这一点。
每个人都试图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大多数人都以失败收场,而且是彻底的失败。我们怎能妄想比原本就独一无二的自己更加独特呢?独一无二已然是我们的固有属性,我们只需将其发掘出来,无需再徒劳地去创造。它早已隐匿于我们内心深处,我们只需将它展露出来,仅此而已。
这种独一无二无需刻意培养,它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宝藏,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存在的核心。我们只需闭上眼睛,向内审视自我;只需停下匆忙的脚步,静心观察,便能发现它。
然而,我们总是行色匆匆,急切地想要达成某种目标,结果却往往与这独一无二的本我擦肩而过。
其中一种方法是放慢节奏,另一种方法则是增强觉知。倘若我们能够变得更加觉知,便会拥有更为敏锐、更具穿透性的洞察力。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同时着力。实际上,不仅在修行领域,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甚至是心理学等诸多思想体系,都对“觉知”的重要性予以了极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