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巴黎设计周、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启幕之际,聚焦如何重构人居环境的生态建筑叙事
发布时间:2025-07-17 00:18 浏览量:2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人们向往着一方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所。今年9月,全球设计年度盛事——巴黎设计周(Paris Design Week)即将再次点燃世界设计舞台。作为巴黎设计周FACTORY主展场的常设项目,CCP (China Creative Pavillion)中国创新馆,也将迎来第三次正式亮相。近日,2025巴黎设计周|中国创新馆官方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办。本届展览以全新策展主题 “Wéi(Oui)为” 登场——“Wéi”,既是中文多义字群的音韵载体,也是法语“Oui”的东方回响;以一字之形,串联起设计创新的多维叙事。“为”,是动词的澎湃,也是介词的谦卑。它承载着中国设计从“格物致知”到“开物成务”的千年行动哲学。
而在近日同期举办的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亦聚焦“智能、自然、人工、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提出了一个关乎全球生态未来的关键命题:我们如何通过设计,让自然、人工与集体智慧共生共构?
中国馆展览以“容·智慧”为主题,由麦德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策划,通过展出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来城市为主题的10件(套)展品,探讨在工业文明向智能时代转型的今天,中国建筑师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汲取智慧,并将这种“容”的智慧应用于当下的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这种从文明根脉中提炼的“容”之哲思,不仅体现在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宏观维度,更在城市最核心的单元社区中,展现出深刻的实践价值。
城市人居生态的另一重要载体——社区,也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需求。当前社区发展的两大矛盾日益凸显:老旧社区受困于基础设施老化与公共空间缺失,新建社区则陷入同质化严重、文化底蕴不足的困境。如何通过系统性治理激活社区价值,构建兼具功能性与人文性的新型人居生态,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近日,侨鑫发布《中国社区居住文明倡议》,对此,侨鑫集团地产事业部执行总裁张学凤表示,希望借此呼吁行业和社会共同关注社区居住文明的建设,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转型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断提升,侨鑫认为有必要与各方专家共同探讨社区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邓国胜表示,“社区转型的本质是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当居民将社区事务视为己任,当多元主体形成治理合力,当规则意识内化为行为自觉,社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揭示了社区治理的核心逻辑,与商业品牌优化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的逻辑相似,都需要在变化中寻找更高效的价值实现路径。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段淳林强调:“好的社区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既要构建温暖的情感共同体,让邻里分享成为日常,也要培育共创意识,使每位居民都能在社区治理中发光发热。”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侯佳伟认为:“好社区应为家庭成长提供外部支持,通过代际融合空间促进家风传承,用良性邻里生态滋养婚姻关系,才能实现‘幼有所育、青有所恋、老有所养’的文明图景。” 这进一步将社区价值延伸至家庭生活的核心需求,恰如家居品牌曾努力满足的家庭场景功能,如今正被更系统的社区生态所承接。
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盛宇宏提出:“真正的好房子应成为协调人与自然、社区与城市、邻里关系及自我认同的载体。通过生态廊道、开放界面和复合场景的设计,增强邻里情感联结,实现空间叙事中的自我认同。”他认为,“好房子”需具备的核心条件由品质生活由空间、情感和精神三个维度组成:第一,必须考虑的是居住的功能性需求,拥有安全与健康的居住环境是底线。第二,具备为情绪价值服务的弹性。设计上尝试通过空间叙事的可调适性,让使用者收获意料之外的愉悦体验。第三,为房子注入精神性的价值。一方面,智慧赋能,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升居住空间的舒适度;另一方面,通过对社区和社群的营造,让“房子”在“熟人社会”“邻里关系”中成为连接不同界面的一种“媒介”。从单个家庭的家居选择到整个社区的空间营造,人居环境的升级正在从产品层面走向系统生态层面,无论是商业品牌的迭代还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 让居住空间真正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