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实录:是未来预演,还是虚假表演?
发布时间:2025-07-12 18:09 浏览量:2
"
威尼斯双年展
一场限时开放的未来预演
2025威尼斯双年展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为主题,汇集了来自全球66个国家、750余位建筑师、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勾勒出一幅未来生存的草图。
有人宣称艺术正在定义明天的世界,也有人批判这是一场充斥虚假与欺骗的表演。这个号称预演未来的巨型试验场,究竟是否值得关注?它的价值在于提供实践方案,还是仅能引发一场注定无解的思考?
笔者于6月初抵达展览现场,以第一视角观察这场与未来的对话。
01
运河咖啡馆CANAL CAFÉ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这个名为 Canal Café(运河咖啡馆)的装置位于威尼斯著名的军械库(Arsenale)建筑群边缘,由美国建筑先锋事务所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推出,并获得“金狮奖”。
▲ 运河咖啡馆实景
该设计既是咖啡馆,也是实验室,它提取威尼斯军械库潟湖的水,通过一个结合自然和人工的过滤系统,使水达到饮用标准,并为参观者冲泡咖啡。
▲ 自然-人工净化过滤系统
透明水管将潟湖水引入装置,先通过生物过滤去除淤泥和有害物。接着,水被分为两路:一路流经种有耐盐植物的“微型湿地”,保留矿物质;另一路经过人工净化,去除盐分和杂质。最后,两路水混合加热、加压后萃取咖啡。多余的净水则用来浇灌附近的植物。
▲ 运河咖啡馆装置分析图
该项目的目标是促使公众重新思考水的再利用,并接受那些曾让人本能排斥的“循环解决方案”。
▲运河咖啡馆取水管道
“我们所做的,是用那根管子深入运河”,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的联合创始人伊丽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说道,“我们希望带来一种又震惊又厌恶的感觉,同时也带来深深的愉悦感”。
▲ 咖啡提取模拟
由于意大利对于水体改造项目的审核极其严格,以及短期实验与长效监测之间的矛盾,该项目最终由于未能得到政府审批而改为仅提供普通咖啡,这反映了临时性艺术实验与永久性公共安全标准之间的鸿沟。
然而,运河咖啡馆仍以“可感知的科技”完成其宣言——在未来,每一杯咖啡都应是生态责任的注脚。
02
塞尔维亚国家馆|解织:新空间
Unraveling: New Spaces
塞尔维亚国家馆带来的展览《解织:新空间》(Unraveling: New Spaces),由多位建筑师、设计师和研究者共同策划完成。
谦逊、灵活与协作是本届展馆设计的核心理念,反映了当代建筑实践的工作方式。
▲塞尔维亚国家馆室内全景
展馆主体由尺寸为1.2米 × 5米的编织布面组成,是一座可移动的结构。在展览过程中,一系列由太阳能板驱动的小型电机会缓慢牵引线材,使织物逐渐“解开”。
▲ 羊毛编织物与线球
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与展馆互动——它会移动、放松,或悄然变形。整个展馆的形态由算法精确控制,形成一种缓慢而有节奏的编织“舞蹈”。
▲ 羊毛编织物的舞蹈形态
双年展结束后,该装置将被完全拆除,所有材料将会被还原为最初的状态—125个羊毛球。它探索了建筑中的循环概念,以及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和局限性。
▲ 场景顶视效果图
这是一座短暂且充满未知的装置。中央光源照亮其渐变的透明度与密度,让每一次参观都呈现不同的空间状态。
▲ 塞尔维亚展馆全景
《解织》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将塞尔维亚的手工艺传统与前沿研究融合一体,是对当代建筑建造方式的挑战。
该项目将材质研究与“织物智能”引入建筑创作,并运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创意与知识,将其转化为一个动态装置。整个团队代表了一种跨时代、跨学科的实践模式。它展示了建筑作为一种可触碰的实践,其本质具备变形、进化与重新开始的潜力。
03
共创生CO-POIESIS
袁烽 & 何斌团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团队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何斌教授团队带来的名为“共创生”(CO-POIESIS)的互动装置作品,以“建筑智能的远古未来”为主题,描绘出人与人形机器人协作共生的未来图景。
▲ 建筑外观
展览的核心是一座“烧木亭”(Fired Timber Pavilion),其结构使用了在上海被台风“贝碧嘉”吹倒的树木。这些回收的木材通过数字化加工技术得以重生,重构了智能时代中人、技术与自然的共生伦理。
▲台风吹倒的树木回收加工的“烧木亭”
展亭中上演了一场由人类音乐家与类人机器人共同参与的打击乐与舞蹈表演。
▲ 机器人打击乐和舞蹈表演
最初,机器人模仿人类的动作,但随着演出推进,它们不再只是复制,而是通过自身独特的算法来理解节奏与动作,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自身风格的表达。
▲ 机器人音乐家
袁烽团队提出了“原始未来”(Primitive Future)的构想:人形机器人作为初生的存在,逐步发展出类似人类感官的能力。在这个未来中,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威胁,而是人的延伸。
▲ Construction Futures: Co-Poiesis / Philip Yuan
Co-POIESIS不仅展示了建筑与自动化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也提出了关于创作主体、控制机制与技术伦理的深刻问题。
通过人与机器共创的形式,项目想象并预演了一个自适应、自组织的未来城市原型,也预示了一个建筑能够感知、反馈、共创的未来。
04
巴林王国国家馆
Andrea Faraguna
荣获本届最佳国家馆金狮奖的还有建筑师安德烈亚·法拉古纳Andrea Faraguna策展的巴林国家展。
作品以“热浪”(Heatwave)为主题,利用装饰艺术的语言应对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的严峻问题。
▲ 巴林国家馆内部实景
展览以巴林传统建筑为灵感,并通过当代表达手法加以重构,呈现了一种结合地热井与太阳烟囱的被动降温系统。
▲ 立柱支撑地板与悬挑式屋顶
展馆采用模块化结构,以中央立柱支撑地板与悬挑式屋顶,来灵活适配不同的城市环境。土壤与沙袋构建出一个概念性景观,象征空间建造与劳动过程之间的密切关联。
▲ 土壤与沙袋概念性景观
该项目融合了传统制冷技术和地热井、太阳能烟囱等现代技术设备的可持续理念,展示了根植于巴林气候现实与文化背景下的被动式降温策略。由于展览场地无法进行挖掘作业,现场以机械通风系统模拟这一自然循环机制。
▲ 自然循环机制
本项目的研究方向尤为适用于海湾地区的户外工作区与建筑工地,那里面临着极端高温带来的技术与社会挑战。
▲ Feaver Shape, Bahrain,2025
正如设计师所说:“建筑必须应对环境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双重挑战。这种巧妙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公共场所和人们必须在极端高温条件下在户外生活和工作的地点部署。
国际评审团肯定了这一目标,并赞扬其“为极端高温条件提供了可行的设计方案”。
中国馆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Pills建筑工作室王子耕创作的装置作品《苍穹》,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时代背景,选取建设现场常见的绿色防护网融合非遗竹编工艺,构建起一座当代“藻井”。并通过旋转动态叙事,诠释“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和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哲学观。
▲ 苍穹实景图
西班牙馆
西班牙馆在本届展览引入了一个新的建筑术语:“内部性”(Internalities)。该概念聚焦于建筑如何通过材料、能源、劳力、废弃物与排放的在地转化,推动行业脱碳。
展览通过五个地区的实践案例,展现新一代建筑师如何构建生态与经济的内在平衡,回应全球建筑的可持续挑战。
▲ 西班牙展实景图
丹麦馆
Danish Pavilion主题为“build of site”,以“修缮即展览”为核心,将丹麦馆的真实修复工程转化为展览内容。
展览呼应“超在地”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反对临时展览中的一次性建造文化。观众仿佛置身一个暂停施工的工地,在“施工”与“展览”之间穿行,重新思考建筑材料与时间的关系。
▲ 修缮中的丹麦馆
瑞士国家馆由建筑师 Elena Chiavi 团队策划,将瑞士先锋女性建筑师 Lisbeth Sachs 的建筑愿景带入现场。通过连接室内外空间的视觉装置与音响设备,打造出一个意趣盎然的多感官空间体验。
项目以女性主义建筑视角重构历史叙事,反思当下建筑实践中的包容性与群体代表性。
▲ 瑞士馆内外部空间
结语
威尼斯双年展将建筑作为未来的思辨场,展开了一场关于可能性的对话。
离开展馆时,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当观众穿行于展馆之间,与机器人对话、在生态装置前驻足时,他们已悄然参与了一场超越建筑本体的全球思辨,这是一次关于技术、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讨论——关于我们想要怎样的明天,以及如何抵达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