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新都、民族融合:短命元朝留下的遗产
发布时间:2025-07-17 02:30 浏览量:2
这是一位头条的读者私信问我的问题。这位读者问我元代有啥政治遗产。我仔细想了一下,虽然元代作为大一统王朝时间不过90年,其实还真是留下了一些东西。
元朝好就好在,在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存对立的时期,它搞了一次短暂的系统重启。后面的明朝能在大一统的国家基础上重整了边疆地带。
两宋时期中华大地上并存的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祖父,曾经参加了崖山海战的军人。他姓陈,名字已经失传,后人尊称他为"陈公"。在南宋末年加入军队,担任大将张世杰的亲兵,参与了1279年的崖山海战。
根据朱元璋撰写的《扬王行实》记载,陈公参与了崖山海战并侥幸生还。
战后迁居安徽盱眙津里镇,他的次女就是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朱元璋年幼时还听过老人家和蒙古作战的经历。不曾想他成年后居然能完成外祖父当年的使命。
朱元璋后来严惩泉州蒲氏家族,可能来源于外祖父当年历史记忆
仅仅经过了爷孙3代人,蒙古人就被赶回草原了。从朱元璋外祖父经历来看,蒙古对前朝军事力量的“清算”很松懈,更细一点的管理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可以更深刻理解蒙古人的“治国艺术”。
作为外族凌驾中原的政权,首先考虑的是压制原来政权的潜在反抗力量。蒙古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区域划分上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行省制度。
唐代的道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取代了唐宋的“道”或“路”,形成“省—路—府—州—县”层级体系。
蒙古人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刻意采用“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各省之间不再以山川形便为原则划分,而是刻意的制造地理“漏洞”。
陕西行省跨秦岭管辖汉中(原属四川);
地理人文更靠近四川的汉中从此归属陕西
江西行省越南岭辖广东;
河南江北行省合并淮河南北区域。
这样做割裂完整地理单元,防止地方凭险割据。而且各省级行政区域融合了文化差异相对较大的区域。粗看是比较大条的,但是给后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作为对比东汉的州,区域也很大,但是区域之间容易割据。比如四川占据整个盆地和汉中,冀州在黄河以北。后来的东汉军阀割据基本都是以山川和大河为界的。
东汉的行政区划
元代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掌握军政大权但受枢密院、御史台牵制。财政税收直达中央,削弱地方财政自主权。
明清两代沿袭行省制,并优化为“督抚制”。现代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和一些地方财政管理的思路不少源于元朝框架。
在蒙古人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自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高原上的各路势力和宗教团体打成一锅粥。
蒙古帝国对青藏高原的征服与藏传佛教(喇嘛教)向蒙古世界的传播,是一个政治与宗教互嵌的过程。
灭亡西夏,蒙古势力和高原接壤
首先,蒙古扫清了河西走廊的党项势力,站到青藏高原的北沿。
大汗窝阔台次子阔端派大将多达那波率军进入西藏。多达那波建议:"吐蕃教派林立,萨迦派领袖萨班·贡噶坚赞(Sa-skya Paṇḍita)威望最高,可招降。"这一建议促成了蒙古军事势力和藏传佛教的结盟。
阔端
1247年萨班携侄八思巴赴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阔端谈判,达成条款:
吐蕃接受蒙古统治,缴纳贡赋。蒙古承认萨迦派为西藏宗教领袖,支持其政教权力。萨班写下《致蕃人书》,号召藏地归附,避免武力征服。
凉州会盟
不久后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召见萨迦派新任领袖八思巴,尊其为上师。正式以国之力推广藏传佛教。
八思巴文金牌
忽必烈还封八思巴为国师(1260),后升帝师(1270),统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务。
同时八思巴奉旨创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强化蒙古统治合法性。八思巴文给漠南漠北带去同一信仰。
除了首次实控西藏外,凉州会盟后藏传佛教传播到漠南、漠北和天山之间的广大区域。甚至因为漠西蒙古一部西迁到南俄草原。
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喇嘛庙
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也信仰藏传佛教。清代统治者也是抓住了喇嘛教这个抓手,进一步整合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蒙古人统一中国后,将燕山以南的北京设置为首都。北京之前虽然在战国时就已经是燕国的都城。但是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新都,这是第一次。
蒙古人选择北京不单单要从我们治国的角度看,也要从塞北草原、东北白山黑水的游牧、渔猎民族的南下收获成本来看。
唐以前的游牧族群,主要在长城两边劫掠。这个时候他们南下的一般走的路有2条,从河套地区南下,走陕北高原威胁关中。或者走山西,大同、太原、河东一线。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南下,将高祖包围在山西大同以东的白登山
所以在契丹崛起前之前,中原王朝主要威胁是来自河套和山西地区的游牧民入侵。此时陕北榆林、山西大同是比幽州重要的多的边防要塞。
唐代以后,草原民族终于看到了北京板块的巨大战略红利。这里不单单是向南突进的跳板,也是吸收中原文化制度的通道。还是他们获取赋税、粮食、战马、人才的基地。也是游牧、渔猎、农耕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占住这里就有了比赛的先手。
北京,几大板块的交汇处
草原视角看中原,就能看清楚很多逻辑。北京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吸引游牧、渔猎政权。它太有利于游牧、渔猎民族向南突进,一旦中原衰落,从这里出发能釜底抽薪的掀翻中原王朝的一切了。契丹人、女真人已经演示过了。
北京就像是锋利的匕首,草原人拿住了匕首就直指中原政权的心脏。所以后来的中国天子必须亲手拿住它。所以后来蒙古人走了,明清依旧将北京作为首都。
上面算的上是元朝留下的制度和领土红利,是蒙古人主动留下的。还有一点,蒙古人短暂整合了东亚大陆,虽然统治技巧欠佳,但毕竟留下了统一,地缘板块完整的国家。
民族融合不单单是葡萄美酒、觥筹交错,更多的是百年的杀戮与复仇。蒙古人由北向南征服东亚大陆的同时。顺带将盘踞在华北、西北百年的女真人和党项人“清零”了。
和女真人有血仇的蒙古,不用特意准备就能完成战前动员
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试想一下,河西百万党项人,华北百万女真人。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人口不在少数,而且政治地位高于当地汉人。未来的中原政权即使也能混一南北,但能保证在几代人时间内“消化”他们吗?靠给优待政策和“惠”去同化吗,从现实示例中看的出这基本行不通。
蒙古灭金
蒙古的短暂大一统,算是中原大地的一次重启,尽管蒙古人本来意愿不是为了恢复汉家旧山河。
西夏文
蒙古人短暂统一了中国,掌控的又相当不深入。北面的军事世候、南面的地主士绅这些前朝利益集团都没有做清理。而历史上一般新朝是会对旧的利益集团动手,蒙古人是外来者,而且统治艺术相当“大条”,只要定时按量把税征上来,压根不管原来的治理结构。蒙古人治理国家一塌糊涂,自己的帝位传承又乱。
但是毕竟版图上,中国又大一统了。名义上的一个国家也比一盘散沙军阀割据要强。
后来朱元璋虽然是打着“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伐的,但是即位诏书说的很明白。他承认元代的法统,要继承元代管理过的区域。这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所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朱元璋登基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朕本淮右庶民......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明代早期70年也是向着汉唐的治理规模前进的,从河西到辽东,从青藏到西南都进行了北伐南征,在西南设立省份贵州,将西南从边疆也变成了腹地。
土木堡之变前,明军还是一支进攻型的军事力量
如果不是土木堡,朱祁镇御驾亲征玩砸了搞成了北京保卫战。明朝像汉唐一样在立国100年后走向巅峰,后面衰退时留的战略缓冲会大很多。
朱祁镇
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但是它死的时机不错。客观来说这也是一笔不错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