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消防·清风课堂(第二十六期):战国时代:国家内部利用职权谋私渐成“主流”

发布时间:2025-05-20 14:46  浏览量:1

点击音频收听

贪腐,犹如一面照妖镜,能映射出人性的丑恶,更使无数人不顾一切铤而走险。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人不顾后果,不惜生命,哪怕身败名裂也要堕入贪腐的深渊;同时,更涌现出了无数廉洁忠臣与之殊死搏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严锴,将通过《中国反贪通鉴》系列节目,为您讲述中国历史上贪腐是如何产生、如何蔓延,历朝历代又是如何与贪腐行为进行斗争。

与春秋不同,战国时代各国的贪欲主要体现在土地和人口上,不再仅仅盯着那些真金白银行贿受贿了;也正因如此,使战国时代的“贪”充满了血腥与杀戮。

讲完了各国之间,再看各国之内。《战国策》里有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能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极为经典:“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战国策·齐策一》)”朝中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人民没有不有求于您的。害怕您,是因为您位高权重,一句话就能让他飞黄腾达,一句话就能让他贫贱至极。有求于您,是因为他们谁都想飞黄腾达,升官发财,谁都不想穷困潦倒,贫贱度日。所以,为了这个目的,大家都得顺着您,捧着您,拍您的马屁:有钱的,就会给您多送珍奇异宝来换取地位;没钱的,则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之能事。由此,通过这句话,我们也能引申出当时国内行贿的两种典型方式:一种是物质的,比如金银财宝,美女,土地人口等等;另一种是精神的,比如拍马屁,献媚,阿谀奉承等等。这两种方式的行贿都是想换取好处,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直到今天也大抵如此。

更让人瞠目的是,战国时代,这种通过利益交换得到好处的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大家觉得:很正常。比如,上次我讲的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临阵换将,用赵括替代老帅廉颇,结果赵国大败,损失45万人。没过几年,临近的燕国又举兵攻赵,因为觉得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赵国的青壮年全都没了,想趁火打劫捞一把。于是,老将军廉颇再次挂帅,带领仅有的军队击败了燕国,最后燕国割让了五座城池才求得赵国退兵。廉颇这回可风光了,不仅封了信平君,还代理国相之职。遥想当初长平之战,廉颇战败被罢免,家中的门客一哄而散,亲朋好友以及同僚避之唯恐不及,《史记》的原文是:“故客尽去。(《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现在东山再起,这帮人又都来了:“客又复至”,而且络绎不绝,轰都轰不走,估计肯定没空手,怎么着也得带点东西。

廉颇是军人,心直口快,一根肠子看到底。他当即发飙,对着众宾客破口大骂:“都给我滚!”没想到这帮人不仅不滚,居然有的还站出来给廉颇上了一课,说:将军您别急,嚷嚷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很正常!想不通?那是您见识浅薄,落伍了!原文是:“君何见之晚也?(《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天下人本来就是凭借利益规则相互交往的,你有势力,我就巴结你;没势力,我就抛弃你。这道理显而易见都是明摆着的事儿,您心里又有什么不平衡的呢?“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书虽然没写廉颇作何答复,但我觉得这番说辞,肯定怼得他哑口无言,有种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无力之感。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上集》)”常言道:“贫居闹市有钢钩,钩不住至亲骨肉;富在深山有木棒,打不断无义亲朋。(《济公全传·第二十八回》)”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经泛滥成灾了,甚至成为了主流,大家觉得并无不妥,真是人性的悲哀。

讲了讲赵国,我们再看看魏国——三家分晋的魏国。战国时期,魏国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名人:西门豹,他在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执政时期担任邺县的县令。初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门豹发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经济萧条,一片冷清。为了改变现状,先是趁河伯娶妻的机会,破除迷信,扫黑除恶,随后颁布了各种法令,还大搞教育,使民心安定。接着,他亲自率人勘测地形地貌,发动百姓治理水患,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很快使邺县富庶起来,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西门豹在邺县干了一年,第二年中央对地方官考核的时候,魏文侯居然收了他的官印:“君收其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原来啊,他虽然清廉,对百姓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从不谋私利,但对魏侯身边的近臣很轻漫,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懂事儿”。这些近臣一琢磨:既然你小子“不懂事儿”,那就别怪我们找事儿了。于是相互勾结,恶意中伤,向魏文侯进献谗言,这才把他的官印给收了。

西门豹多聪明啊,脑子反应快,要不怎么被司马迁写入《史记·滑稽列传》呢!他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赶紧求魏侯再给他次机会,绝对痛改前非,如果明年还这样,杀刮存留悉听尊便——这就等于立了军令状了。魏文侯看他如此诚恳,就准其所请,让西门豹官复原职,再干一年。回去之后西门豹对百姓横征暴敛,加重赋税,拿出钱给魏文侯的那些近臣可劲儿送。

果然,等再到考核的时候,“文候迎而拜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国君不仅亲自出来迎接西门豹,见了面还躬身下拜行礼,以此来表示对他一年来突出政绩的认可。西门豹赶紧还礼:之前,我是为您、为国家治理邺县,结果被夺了官印;而如今我为您的左右近臣治理邺县,却得到如此殊荣,受到国君您的高度认可,看来这县令我还真当不了,望国君您另请贤士治理邺县吧!原文是:“往年臣为君治邺,而君夺臣玺;今臣为左右治邺,而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魏文侯赶紧挽留:“寡人曩nǎng不知子,今知矣。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我之前被蒙在鼓里,现在知道怎么回事了,请先生勉为其难留下治理邺县吧!

《韩非子》记载的这则故事,和《晏子春秋》里“晏子治东阿”如出一辙,有没有抄袭之嫌呢?《韩非子》成书在战国,《晏子春秋》成书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在战国,有的说在西汉初年,所以搞不清先后,搞不清谁抄谁。但能说清的是,西门豹活跃在战国早期,晏子处于春秋晚期,二人离得很近,政治贪腐的环境较为类似,如果他们在地方主政,很大程度会遇到被上级索贿的情况,那么以他俩的智慧和行事风格,做出相同的举动,也未可知啊。

其实不光上级对下级索贿,战国时期只要是个官儿,手中握有哪怕那么一点实权都想着要谋取利益,真是雁过拔毛,生怕“过期作废”。还是《韩非子》——我们知道韩非这个人很会讲故事。他说,卫嗣君有一次派手下假扮成老百姓经过关市,关就是关卡,市就是贸易的场所,集市,卫嗣君派人乔装改扮成老百姓,要经过关卡去集市贸易。结果管理关市的小吏故意刁难,怎么都不放行。最后没办法,他交了买路钱,才算作罢,原文是:“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讲到这儿,我们不难发现战国时期的贪腐,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各国之内,都呈现出了全新的特点,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那么,反贪呢?春秋战国反贪的思想文化又如何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