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为什么要上尿管呢?60%都不知道这根管子何用处?一文详解

发布时间:2025-08-05 16:15  浏览量: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说到“尿管”,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功能,而是尴尬和不适。甚至有不少人会在术前签字时提出质疑:我又不是大小便失禁,为什么要插管?是不是医院为了图方便?

这个误解其实不在少数。根据中国临床护理报告分析,约有六成患者对术前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并不理解,甚至存在抗拒心理,认为是“多此一举”或者“无关紧要”。

但事实并非如此。手术并非只切割身体的某个部位,更是对全身系统的一次“精密调试”。在这个过程中,泌尿系统的配合至关重要,而尿管的作用远比你想象的多。

术中麻醉会让人体的多项自主功能“暂停”,包括排尿反射。麻醉状态下,膀胱即便胀满,也无法自主排出尿液。这时,若未及时引流尿液,不仅影响手术视野,甚至可能造成膀胱过度扩张,引发术后并发症。

尿量监测是术中判断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无论是心脏手术,还是普通腹腔镜,麻醉医生都需要通过尿液的多少、颜色、速度来判断患者体液平衡、肾脏灌注是否良好。没有尿管,医生就像闭着眼开车。

还有一种情况更容易被忽视:术中需要大量输液。液体进去,总要出来。如果没有尿管,术后患者膀胱胀痛、尿潴留的风险大大增加。一旦发生,通常只能再插一次尿管,疼痛加倍,风险加倍。

术后尿潴留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尤其是接受脊椎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膀胱功能恢复滞后,容易“憋尿憋到泪崩”。此时若术前未插管,术后处理将更为复杂。

一些慢性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术中更需要关注尿液指标。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病变,膀胱张力下降,术后排尿困难更为常见,而插管可以有效预防这类风险。

古代中医也曾通过观察尿液来判断病情。《黄帝内经》有言:“小便黄赤者,热也;清长者,寒也。”虽然彼时没有尿管,但对尿液的重视却早已深入人心。

现代医学将这种观察手段技术化、精准化,而尿管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管子”,更是术中数据的“传感器”。

而很多人对尿管的抗拒,其实源于对“插管疼痛”的恐惧。专业操作配合润滑手段,绝大多数患者不会感到明显刺痛,且术前插管多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几乎无感。

术后拔管时的不适感也有办法缓解。多喝水、多活动,增加尿液生成,有助于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拔管后的刺痛感或灼热感。术后饮水不只是“润喉”,更是帮助身体恢复循环的重要步骤。

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尿道刺激综合征,表现为尿频、尿急、轻微刺痛。这种情况多为暂时性,通常在3-5天内自行缓解,不必过度担忧。

从社会趋势看,近年来“无导尿拔管”的微创理念正在兴起,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适配。真正需要个体化判断,而不是一刀切。技术更新不能替代对人体生理结构的尊重。

有些人术后因为觉得“插管没必要”,私自拔除,这种做法风险极大。可能导致尿道损伤、感染,甚至膀胱痉挛,短时间内反而无法正常排尿,得不偿失。

在护理实践中,留置尿管的时间控制也非常讲究。过早拔除可能导致尿潴留,过晚则增加感染风险。护士会根据患者病情、术式等进行动态调整。

尿管不是“越快拔越好”,而是“合适时间拔最安全”。就像割麦子,早了青,晚了霉,掌握时机才是关键。

术后感染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若操作规范、消毒得当、定期更换,尿管并不会显著增加感染几率。关键在于管理,而不是去掉。

在饮食层面,术后建议多摄入富含水分与钾元素的食物,如香蕉、西瓜、冬瓜汤,有助于尿液生成与排出,促进膀胱恢复。

传统中医认为,“肾主水,水主尿”,而肾虚者易尿少、排尿不畅。术后适度食用山药、黑豆等肾气食材,对恢复泌尿功能也有加持作用。

有些患者担心“会不会插了就拔不出来了”,其实尿道并不会因短时间插管而“依赖”尿管。拔管后大多数人能迅速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也有极少数人因原有前列腺增生或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排尿困难,这种属于个体差异,不应一概而论。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对尿管的使用标准略有不同。日本对尿路感染的控制极为严格,强调术后6小时内拔除,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手术类型。

而在我国,临床指南推荐根据术式类型、麻醉方式、患者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是否插管及拔除时机,强调个体化管理。

生活中我们常说“憋尿伤膀胱”,术中术后同样如此。长时间不排尿,不仅引起膀胱张力下降,还可能诱发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并发症。

不少老年人本就存在夜尿频、排尿慢等问题,术后更应注意膀胱功能的监测与护理。身体是自己的,不能“凑合”。

“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水”,术后充足饮水有助于清洁尿道、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也能帮助身体更快恢复循环稳态。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很多人抵触尿管,是因为“羞耻感”。尤其是女性患者,担心隐私暴露,其实现代医院在插管时会有严密的遮挡措施,尊重患者隐私。

医护人员不会因为“管子”就忽视你的尊严。越是这些小细节,越体现出专业和关爱。身体的康复,离不开心理的舒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术前术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你术后更快起身走路、恢复生活。尿管,并不是额外的麻烦,而是默默守护的“幕后英雄”。

它不耀眼,但关键时刻不可或缺。它不体面,但能让你少受一次罪。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需要它,而是没意识到它的价值。

别让对“管子”的误解,反成了恢复路上的绊脚石。理解它,接纳它,才能真正让身体轻松下来,安心迎接术后的每一个清晨。

参考文献:

[1]王丽君,杜红,周敏等.术中留置尿管的临床必要性与患者感受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2):1423-1428.

[2]李志勇,陈慧芳.围手术期尿液监测在麻醉管理中的意义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2024,31(3):225-229.

[3]杨秀丽,李倩倩.老年患者术后尿潴留的风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5,41(05):380-384.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对“尿管”有了新的理解,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不再误解这根小小的管子。关注我,了解更多贴心、实用的健康知识,我们一起走在科学与温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