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了,1周内生效,真正赢家是中美友谊,美国对华称呼改变

发布时间:2025-08-05 17:12  浏览量:2

2025年7月底,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加征10%至41%不等的新关税,一周内生效。这份清单涵盖数十个国家,连加拿大、巴西等传统盟友也未能幸免。

同一时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令人瞩目的消息,称中国为“伟大的国家”,字里行间充满对中国的“刮目相看”。

特朗普签署的这份行政令不再延长“对等关税”暂缓期,直接对数十个国家加征关税。叙利亚、老挝等国家被课以高达41%的重税,加拿大输美商品关税从25%涨到35%,巴西更是面临50%惩罚性关税威胁。

特朗普对巴西的不满理由五花八门:既有双边贸易问题,也有对巴西与中国、俄罗斯保持能源贸易的恼怒,甚至还涉及巴西政府对前总统博索纳罗的处理方式。这种将贸易、外交甚至他国内政捆绑的极限施压,正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典型体现。

然而戏剧性的是,在最后关头,特朗普对巴西的关税从50%骤降至10%。原因简单而现实——特朗普声称“美国对巴西存在不可持续的贸易逆差”,但事实是美国对巴西是贸易顺差,一年约几十亿美元。

若真打贸易战,巴西的报复会让美国农场主和制造商首当其冲。商人本色的特朗普,在账本面前低下了头。

当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时,却在半空中硬生生停住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媒体面前上演了“自我反思”,罕见承认美国在对华博弈中陷入困境。

“中国压根不吃这一套”——贝森特捅破了窗户纸:美国政府原本准备了12项针对中国的措施,但内部评估后决定悄悄撤回这些“筹码”。“这些措施已经撤销了,我们想观察一下中国的反应”,贝森特的表态像是在找台阶下。

短短72小时内,贝森特的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7月29日他还在镜头前威胁对中国加征三位数关税,8月1日他却通过CNBC采访宣布撤销12项针对中国稀土的反制措施。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述:“我坚信,美国有能力与中国达成一项惠及两个伟大国家的协议!”

“伟大的国家”这一称呼从美国高官口中说出,与四个月前“对等关税”推出时的嚣张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态度戏剧性转变的背后,是稀土资源的战略制衡。当贝森特7月29日发出关税威胁时,中方回应异常冷静:已展现善意,但若美方加码,反制措施将按计划实施。一句话点中美国死穴。

美国军工产业70%的稀土依赖中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财报显示其稀土库存仅能维持三个月生产。美国本土稀土分离厂最早要到2025年底才能投产,中间的空窗期成为致命弱点。

经济数据更说明问题:2025年前7个月,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同比增长12%,稀土出口量反增15%。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其中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投资增幅超30%。美国一边喊着“脱钩断链”,一边却偷偷加大对华投资。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道出了中方的战略定力。在瑞典举行的第三轮中美会谈中,面对美方要求中国停止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的政治附加条件,中方回绝得极为干脆:“中国的能源政策基于自身利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非法单边制裁”。

就在美方态度摇摆之际,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了一场意味深长的活动。8月2日,使馆为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举办开放日,200多名美国师生和家长现场体验了匹克球、乒乓球、书法、汉服等中国文化。

谢锋大使在致辞中特别提及半个多世纪前的“乒乓外交”,寄语今天匹克球要成为新的友谊桥梁。活动现场,谢大使亲自上阵与美国青少年组队打球,被授予 “匹克球外交”纪念奖牌。

访华团师生通过“云端”与在华结识的中国学生再度“相聚”,分享上海迪士尼、北京故宫、深圳高科技企业体验及中国家庭的包饺子经历。这些美国孩子彻底颠覆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今年4月,当44名美国师生访华时,中国安排他们走访上海、深圳、北京三地。这些青少年回国后,在社交媒体自发发起 “我眼中的中国”话题,播放量超1000万次。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软化,背后是日益加重的国内外压力。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已跌至40%,创第二任期新低。美债危机步步紧逼,8月1日特朗普公开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辞职并施压降息,却遭冷遇。

更关键的是资本的压力。大量国际资本正考虑撤出美国,担心中美脱钩会导致投资血本无归。特朗普政府敢得罪小国,却不敢得罪掌控美国经济命脉的大资本。

外交孤立同样明显。欧盟虽在压力下与美国签署协议,但成员国普遍不满,认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出卖了欧盟利益”。与此同时,中欧合作却在冯德莱恩访华后加速推进。

中国与韩国外交部发言人磋商时隔9年重启,中俄海军“海上联合-2025”演习也在8月如期展开。美国越是挥舞关税大棒,越是将更多国家推向合作共赢的平台。

中美关系的本质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经济上“脱钩”难实现,供应链调整将是长期过程;科技竞争与合作并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可能成为新合作亮点;民间交流将成为关系稳定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