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5-08-06 11:00 浏览量:1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与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更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和自信根基。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坐标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和分量。近读贾文丰先生新作《中原文化教程》一书,作为一部研究和梳理中原文化的新成果,书中那种关于文化的睿思颖悟,那种对中原文化的情有独钟,那种不懈探索的执着精神,那种为培养莘莘学子不辞劳苦的责任意识,都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令人感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赓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并塑造和形成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本思想、爱国主义、崇德尚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涵和优良传统,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养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所以,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教育青年学生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青年学生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传统文化浓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更是新时期大学生必备的一种思想意识。它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同时反映着中国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能使大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求,是反映新中国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通过这一文化对理念的塑造和德行的增强,能够保证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形成尊崇道德、互敬互爱、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意志和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深刻认识并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融入青年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中原大地地处黄河中下游、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三皇五帝起于中原,文明源头发于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帝都之乡、圣贤居所定于中原,诞生于此的中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这里建都起,其后共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中原定都。中国的八大古都这里有其四: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五朝古都郑州。这里地下文物保有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保有量全国第二,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历史上,中原大地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石窟艺术举世震惊,建筑文化异彩纷呈,陶瓷艺术精美绝伦,墓葬文化世人惊叹,武术文化享誉中外,以至于政治上风云际会,军事上兵家必争,经济上繁荣发达,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争艳,科技上硕果累累。在“二十四史”中,立有列传者5700多人,仅汉、唐、宋、明几个朝代,河南籍名人就达912人,占总人数的15.8%,名列全国各省第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在当时的周朝首都洛邑(今洛阳)集成的;《诗经》中的15国风,其中有9个描写的是河南风情;《诗经》305篇,其中属于河南境内的作品就有100多篇。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伊尹、傅说、姜子牙、管仲、百里奚、商鞅、李斯,老子、墨子、庄子、杨子、列子,张良、陈平、晁错、贾谊、谢玄、张说、姚崇、韩愈、赵普、吕蒙正、司马光,以及民族英雄岳飞、史可法等等,都诞生、活跃在中原大地。而且,这里还是酒圣杜康、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堉等的乡梓故里。所以这里自古就留下了“中原逐鹿”“中原问鼎”“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成语、典故和理念。丰富的中原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此之历史文化资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将其发扬光大,不将其充分运用到浸染教育下一代上。
贾文丰教授主编的《中原文化教程》一书,以青年学生为学习对象,以弘扬传播中华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宗旨,通过一批专家学者之手,对优秀中原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形成了一部有新意、有创意、有思想深度、有实用价值的文化学习读物。该书的内容包括发源、盛传于中原大地的思想文化、都市文化、地名文化、姓氏文化、诗学文化、乡贤文化、科技文化、民俗文化、书画艺术、戏曲艺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既有总括、概述,又有分门别类地娓娓道来,有源和流的分析,有价值、作用与影响的探索,是中原文化所涉内容的一个深刻展示,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域文化的厚重与“内核”,也较好地揭示了这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源头性与奠基性、独特性与典型性、开拓性与创新性、集成性与代表性的精神特质。在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中,传承弘扬这一文化的重要途径,莫过于在学校课堂中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它将对提高大学生乃至所有阅读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将有益于大学生理性地汲取中原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以使今后更好地投身于中原崛起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生活中。正如此书所言:“文化虽美无典籍则不彰,文化虽盛不学习则不传。”该书的出版,正当其时,也恰逢其盛。
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维路径进行构建。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受多元思想文化冲击,当前一些青年学生陷入文化认知的“双重异化”,既对中华文明认同意识淡漠,又在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摇摆不定,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和团队意识。新时代新征程,学校作为学生思想启蒙与人格塑造的主阵地,要注重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既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战略选择,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而融入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中华文化概论》《中原文化概论》等通识课程,用好像本书这样的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在学习研读中感悟“家国同构”的伦理体系、“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和而不同”的交往智慧等等,要通过这种文化浸润、文化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机理转化为校园文化标识符号,将“经世致用”的价值传统具象化为育人的实践场域,使学生在传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这既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更是通过激活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育人生态和抵御错误思潮的有效屏障,使学生在健康良好的氛围中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上一篇:《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 下一篇:减少1,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