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断亲又寻发小?这届打工人正在上演“精分”

发布时间:2025-08-06 15:58  浏览量:1

今日

如果能在工作中交到知心朋友,进行一些适当社交还能心甘情愿,可问题是,自从有了职场,就一直有一个不解之问:同事真能变成朋友吗?

一段时间以来,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两个看似矛盾的:一个是,很多打工人正分享着自己“职场断亲”的经历,主动切断不必要的职场社交;另外一边是,很多打工人很是怀念并寻找初入职场时的“职场发小”。

不是“职场断亲”吗,为何又对“职场发小”寻寻觅觅、念念不忘?看似矛盾的场景,其实殊途同归。

“职场断亲”

打工人所谓的“职场断亲”,说的是一种职场人际策略,即,打工人在职业中主动缩减非必要的社交连接,有意识地降低与同事的亲密度。

这并不是完全隔绝工作往来——不现实也无可能,而是在维持职业协作的基础上,弱化甚至切断工作之外的互动频率,拒绝有私人时间上的社交。通俗点说,不论是工作时间还是私人时间,除了工作的事,不跟同事有多余的往来。

打工人选择“职场断亲”,累或许是首要原因—— 工作已经够累了,实在没心情社交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2024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小时。

但不必讳言,当代职场普遍存在的超时工作状态,打工人一连好几个小时大脑持续处于任务处理模式,神经系统长期维持应激状态,工作结束后能量深度亏空,不仅是生理性疲惫,更体现为情感感知能力的暂时性衰退,使人丧失主动维系职场关系的动力。

微信时代的到来,更是让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严重模糊化了,看似已经下班了,工作群里消息还弹个不停,领导还是时不时派来任务,很多打工人被迫在休息时段保持职业响应状态,形成“隐性加班”,原本可用于社交的精力被进一步消耗。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5职场人加班情况调研报告》显示,40.1%的职场人表示几乎每天都在经历“隐形加班”,需要24小时on call,能做到“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隐形加班的人竟不到10%。当打工人的休息时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职场社交作为非生存必需项,自然会被优先从日常中剔除。

何况, 打工人的社交往往也是一种“情感劳动”。 比如跟领导一起聚餐、团建,不仅占用私人时间,也需要打工人调动情绪劳动进行配合。内心烦得要死、表面上还得保持“职业假笑”,加剧了打工人的能量耗竭和职场社交的反感程度。

如果能在工作中交到知心朋友,进行一些适当社交还能心甘情愿,可问题是,自从有了职场,就一直有一个不解之问:同事真能变成朋友吗?领导与下属真能成为朋友吗?

并不是说不能,而是从职场本身的竞争机制来看,比较难。晋升机会的稀缺性、绩效考核的相对性等制度设计,本质上将同事置于微妙的竞争关系中,同事很可能演变为潜在的“对手”。

对于那些经历过“办公室政治”的人来说,他们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目睹或亲历背锅甩锅、抢功推过、穿小鞋等行为时,个体会形成深刻的风险记忆,将“保持距离”视为降低伤害概率的有效手段。随着防御心理的强化,主动减少社交接触成为保护自我的条件反射。

而对于年轻的Z世代而言,虽然他们不见得真的敢“整顿职场”——毕竟现在工作可不好找;但他们还是能够“整顿职场人际关系”的,至少保有拒绝社交的权利。

新一代打工人成长于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更加强调自我边界,很多人都只是将工作视为一种有限责任契约,主张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完成职责,不接受额外的情感和社交绑定。

他们自然也不认同通过牺牲私人时间来证明职业态度,拒绝将社交能力等同于工作能力。有了这样清醒的认知,他们敢于主动打破规训,敢于对领导或同事的邀约说“不”。

“职场断亲”本质上反映了现代职场人的理性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连亲戚间的往来都能精简,何况职场关系?“断亲”这个词本就是用来形容疏远血缘亲人的,用在职场更贴切不过了——同事之间本就没有亲缘羁绊,合则聚,不合则散,何必勉强自己维持表面热络?工作已经够累了,社交,不如省省吧。

“职场发小”

有意思的是,年轻人既然都要“职场断亲”了,干嘛又寻找“职场发小”?

其实,寻找“职场发小”已经隐藏一个重要的前提:“职场发小”不是现同事,而是前同事。因此,值得追问的是,为何“职场发小”反而有成为朋友的可能呢?

所谓“职场发小”,指的是打工人初入职场时建立的首批同事关系。

区别于传统职场中的层级关系或利益联盟,“职场发小”较少受到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干扰,大家多是同期入职的新人,也基本是同代人,起点一样,没有代际隔阂,彼此间鲜少存在权力不对等带来的心理压力。

这样的平等性,为真诚交流创造了理想条件,使关系能够突破一般同事交往的表层性。

与此同时,“职场发小”往往是我们初入职场时结识的。彼时,我们正处于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多重身份冲突。

“职场发小”处于相同的社会化进程,面临相似的适应困境,通过共享经验、分享八卦、互相鼓励,我们建立起了一个既是同事也是“朋友/战友”的同盟关系,能够加速职业角色的内化,更快地适应职场。

不过,也应该看到,如果“职场发小”跟自己长期在一个单位,他很可能变成与我们关系非常普通的普通同事。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当职位晋升、资源分配等议题出现时,与“职场发小”的关系也将面临考验,有可能受制于利益格局,再难复现初入职场时的纯粹性。

所以,打工人寻找的“职场发小”,是与自己有过“同事/朋友”的同盟关系、后来因为一方或双方的工作变动而各奔东西的前同事。

尽管打工人嘴上说着“职场断亲”, 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不社交。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职场度过,职场作为成年人主要的活动场域,天然具备满足社交需求的条件。

可惜的是,当代职场呈现出显著的工具理性特征,科层制结构强化了权力等级,绩效考核体系加剧了利益博弈。在这种环境下,职场社交、同事关系很难不被异化。我们寻找昔日志同道合的“职场发小”,本质上是对这种异化生态的情感补偿。

总之,“职场断亲”可以让打工人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避免在不稳定的关系中消耗过多资源,并通过找回“职场发小”构建可控的支持网络——大家不再同一个职场,或许还能像昔日一样纯粹地交往,以缓解职业发展中的焦虑和压力。

虽然我想鸡汤地说几句诸如“职场也能交到真朋友”,但想在职场中交到知心好友的愿景,大抵就像食堂的免费汤——捞到底常常不过几片紫菜。 能够与同事舒适相处就很幸运了,其余的,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