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大家牢记:无论多忙,1不睡、2不吹、3不出、4不贴
发布时间:2025-08-06 22:02 浏览量:2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转眼已是八月初秋。2025年8月7日,农历闰六月十四,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这是夏尽秋始的临界点,也是四季运行的又一次转折。农事在这一节气起了新头,人的身体与心境,也悄然进入调整状态。
立秋的前一天,被民间称为“绝日”,寓意夏气将尽,秋意初显。古人对节令变化的感知,既细腻又精准,一年四季的更迭,从不只是天气的转变,而是天地运行、阴阳交替、五行生克之间,留下的清晰脉络。
为什么是这一天立秋?
古人没有钟表、没有天文望远镜,却能分毫不差地推算节气。这背后,是千年累积的智慧。最早的立秋,是以斗柄指向“申”位来定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一圈,刚好是四季的轮回。东指为春,南指为夏,西指为秋,北指为冬。等斗柄指到西南,就是立秋。
后世则用太阳黄经来精确标定节气。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就是一个节气。当它走到黄经135度,便是立秋。2025年的立秋,准确时间是8月7日13时51分49秒。古人讲“天时”,不是浪漫修辞,而是活生生的天文历法,它关乎农时、关乎养生,更关乎人心的安顿。
很多人一听“立秋”,以为天气要凉了,其实不尽然。立秋之后,“秋老虎”往往还要咬上一阵子。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高温湿热,闷如蒸笼,汗如雨下。北方虽然早晚清凉了些,可中午的太阳照样毒辣。
在气象学上,连续五日平均气温低于22℃才算真正进入秋天。所以,“立秋”是一个信号,是万物开始收敛、转化的节点,但它并不代表夏天彻底退场。
古人给“秋”下的定义,并不局限于气温。秋是“揪”也,万物开始归拢、收成、成熟。春耕、夏耘过后,进入秋季,正是播种得失的时节。这不只是一年农事的分水岭,也像极了人心的运行——慢慢从张扬走向沉静,从散漫走向收敛。
“秋包伏”又是怎么回事?
今年的立秋,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叫“秋包伏”。这是根据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开始。
如果这一天恰好就是立秋当日,那叫“伏包秋”;如果是在立秋之后几日才出现庚日,就称“秋包伏”。今年的庚日落在8月9日,所以是“秋包伏”。
老话说,“秋包伏,秋雨多;伏包秋,空秋天”。也就是说,像今年这种“秋包伏”的年景,意味着立秋过后雨水偏多,适宜农作物生长;反之则可能干旱,收成成疑。
这些看似朴素的农谚,背后是一代代人通过时间、田地和灾年的对话,总结出的经验。即便在今天,它们依旧有它的参考价值。
每逢节气更替,老祖宗总有些“规矩”。不是禁忌,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默契。特别是立秋这个节点,老人常提醒:无论多忙,1不睡、2不吹、3不出、4不贴。这四件事,说到底,是提醒人们:节气变了,活法也要跟着变。
第一件事:不睡凉席,不睡地板
盛夏时节,很多人喜欢睡凉席、甚至席地而卧。但到了立秋,尤其是北方,昼夜温差变大,夜里气温下降明显。继续贪凉,很容易让寒气从脚底、后腰渗入身体,引起关节酸痛、腹泻、风寒感冒。
《黄帝内经》早有提醒:“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说的是天上的阳气开始收敛,地上的阴气渐生。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开始向内收,如果再去贪凉,就容易伤了根本。
不是说一到立秋就必须把凉席收起来,而是要留意身体的变化。起夜觉得凉,早起嗓子干,睡醒浑身酸,这些都是信号。阳气不是一下子就回来的,它得有个缓冲。所以从立秋开始,慢慢减少对凉的依赖,让身体提前适应秋天的节律。
第二件事:不吹空调
空调这东西,虽然凉快,却也伤人。尤其是在这个阴阳转换的节气里,空调带来的寒邪,比酷暑更可怕。
《养生四要》讲得很清楚:“秋气主收,勿犯寒邪”。立秋之后,毛孔闭合、阳气收敛,如果还像夏天那样猛吹空调,就等于是把寒气封进了体内。初时没感觉,时间久了,头痛、颈椎僵硬、关节僵冷都会找上门来。
而且立秋之后,空气本就开始干燥,空调房的“干上加干”,极易伤肺。口干、咽干、皮肤脱屑,许多呼吸道问题,都是从这个时候埋下的。
不是不能用空调,而是得讲方法:温度别太低,保持在27℃以上;避免冷风直吹头、腰、脚;每隔一两个小时,开窗通风,让屋子“呼吸”一下。这些小动作,能让你过一个安稳的立秋,不至于让秋燥偷袭。
第三件事:不在中午出门运动
中午的太阳,看似没了盛夏的炽热,其实仍旧毒辣。尤其是在“秋老虎”发威的这几天,气温动辄超过35℃。此时出去运动,容易中暑、脱水、阴液受伤。
秋天,是收的季节。人也应当顺势而收,把动静之间的节奏慢下来,别再猛出汗、猛消耗。
养生不是强迫自己起早贪黑,而是顺应节气。立秋之后,最宜的运动时间是清晨与傍晚。早晨空气清新,适合散步、慢跑,舒展筋骨;傍晚气温回落,可以打太极、练八段锦,沉下心来与身体对话。
这是一个从“动”到“静”的过渡,也是告别躁动、走向沉稳的过程。
第四件事:不过度“贴秋膘”
贴秋膘这习俗由来已久,古人讲究“夏瘦补秋”,立秋当天大口吃肉,以弥补苦夏时节的虚损。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就记载,“立秋日,人家丰食者,谓之贴秋膘。”
但那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差,热天吃不下、劳动强度大、瘦得快,立秋之后进补,是为了养命。
现在不一样,动得少,吃得多。很多人本就虚胖,一“贴秋膘”反而贴出三高、脂肪肝、肠胃病。
这时候,更讲究“清补润燥”。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莲子,养肺润燥。适量摄取优质蛋白,比如瘦肉、豆腐、鸡蛋,不必非得大鱼大肉。体寒者可温补,但别过头;体热者更要清淡,防燥上火。
真正的补,不是暴饮暴食,而是给身体一个温柔的过渡。节气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缓一缓”,为下一季的寒凉做好准备。
明日立秋,不只是一道时间的门槛,更是天地、农事、身体、心境,全方位的转变。节气不是古人的浪漫,而是一种活着的智慧。
四件事,“不睡、不吹、不出、不贴”,看起来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养生哲学。它们不是条条框框,而是一种温柔的提醒: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要重新调整了。
从今夜起,夜风会有一点凉意,蝉鸣也会慢慢低落。夏天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汗水,还有在躁热中熬出的耐心。而立秋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收一收心气,稳一稳步子,迎着渐凉的风,走向丰收的秋天。
立秋,不只是节气,更是人生的一种状态。
从喧嚣转向沉静,从张扬走向内敛,这不是衰老,而是成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愿你我都能在立秋之后,过一个“有温度、有厚度、有节奏”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