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使用与寿命密切相关?建议:上了60,3种保健品别盲目使用

发布时间:2025-05-20 16:17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上了年纪的人对保健品的兴趣,明显比年轻人高很多。

一方面是身体状态确实不如从前,另一方面也是信息来源有限,对养生保健的信任更多来自身边人的推荐和广告的反复暗示。

不少人一到60岁以后,开始囤各种“提升免疫力”“保护血管”“补肾强骨”的保健品,饭前吃一把,饭后再来一盒,吃得比药还勤。

问题就出在这了——保健品的使用和寿命不是线性关系,吃多了不一定补,反而可能损,尤其是某些类型的保健品,一旦摄入方式错了,反而对健康构成慢性风险。

身体在进入老年阶段后,代谢速度变慢,各种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肝肾解毒和排泄能力也打了折扣。

这时候,任何进入体内的外来物质都不该“随便试试”,哪怕它不是药,也不能随意乱吃。

大多数保健品并不经过系统临床验证,它们归在“食品”而不是“药品”类别,是因为成分相对温和,但这不等于安全。

安全不是一件商品自带的属性,而是和服用者身体状态密切相关。有些人适合的补充剂,换个人吃可能就出问题。

一个常被滥用的是钙补充剂。很多老人担心骨质疏松,觉得多吃点钙片没坏处,还能防骨折。但实际数据却说明了另一个问题。

美国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追踪了5万多名老年人,发现每天补钙超过1200毫克的人,其血管钙化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反而更高。这个发现背后的逻辑不复杂。

钙在体内的分布受维生素D、镁、磷等元素调控,当调控系统减弱时,多余的钙不一定进入骨头,可能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硬化斑块。这是动脉硬化的加速器,而不是骨密度的保证。

钙补充剂的另一误区是长期服用而不监测血钙。一些老年人肾功能下降,对钙的清除能力下降,但自己并不知情,每天仍按量服用,结果体内出现高钙血症,表现为乏力、食欲差、心律不齐,

严重时可能引发肾结石和心律失常。这些问题被误当成是“年纪大了正常”,从没往保健品方向去查,等发现问题时已经拖了几年。

一个常见的症状是夜间频繁起夜,老人以为是前列腺问题,实则是高钙刺激肾小管,引发排尿异常。

另一个被过度使用的保健品是鱼油,打着“降三高、清血管”的名义风靡市场。

鱼油中的DHA和EPA确实对心脑血管有一定帮助,但问题在于,老年人多数同时在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甚至抗凝药,鱼油的血液稀释作用可能与这些药物叠加,产生不可控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服用抗凝药华法林的老年人若同时长期摄入高剂量鱼油,其INR指标显著升高,意味着出血风险上升,轻则牙龈出血、皮肤淤斑,重则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

鱼油的另一个问题是氧化。一些便宜的产品在加工和运输中脂肪酸已经被氧化,氧化后的鱼油不仅不护血管,反而会诱导炎症反应。

老年人本身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吃了这种劣质鱼油就是加速衰老。市面上不少产品包装看着讲究,成分表却模糊,标注含量不足或故意混淆。

老年人对这些细节分辨力不强,容易在推销下大量购买,长期服用,反而把身体“保健”出问题。

第三类需要警惕的,是所谓“提升免疫力”的复合类保健品。

这类产品种类多,标签上写着各种草本成分、动物提取物、维生素矿物质,包装复杂,宣传话术听着像是功能药物。

问题在于,这些成分多数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混合在一起后各自剂量是否达标也无法保证。

免疫系统不是“激活越强越好”,而是要保持平衡。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是一种自然退化过程,贸然刺激免疫反应可能带来自身免疫性损伤。

有的产品中含有人参、冬虫夏草、鹿茸、灵芝多糖等成分,宣传时强调抗疲劳、抗癌、调节免疫,但这些成分在老年人身上作用高度个体化。

一些基础代谢差、患有慢性肾病的老人服用后容易出现蛋白尿加重、肾功能恶化。

有研究表明,人参类产品对肝酶系统有影响,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肝酶升高,增加肝脏代谢负担。

更严重的是市场上一些“免疫提升类”产品被违法添加激素或类固醇,在没有监管的前提下服用,造成的危害远大于疾病本身。

真正和寿命关系密切的,不是保健品的种类,而是长期生活习惯是否稳定。

有研究对比了5个国家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发现饮食多样性、作息规律、心理状态三项指标与寿命正相关,而保健品使用频率并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意思是,吃不吃这些补充剂,对寿命影响没那么大,生活方式的影响更直接。但问题是,后者需要长期坚持,前者只需要每天吞几颗。这也是保健品受到欢迎的现实根源。

保健品和药物的最大差异,不是有没有效果,而是没有监管约束。一种药物上市要经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有明确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说明,保健品则不需要这一系列验证。

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全依赖厂家的自我声明。如果一个老年人把保健品当成慢病管理的工具,是在错误的系统里找答案。

慢病控制需要精准、个体化、有反馈的过程,吃一堆复合营养素无法起到作用。

问题是,如果保健品风险这么多,那老年人到底还能不能补点什么?有没有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替代它们?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老年人的核心健康问题是慢性炎症、代谢障碍和组织退化,而这三者最有效的干预手段并不是补充剂,而是有计划的运动

每周15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延缓肌肉萎缩。这种干预不仅比保健品更可靠,而且具备强证据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建议60岁以上人群要保持规律活动,而不是依赖外部补充来“维持健康”。

真实的长寿,不靠瓶瓶罐罐,而是靠身体每天自己动起来。真正安全有效的保健方式,从来都不在药店货架上。

[1]尹有宽.保健品不能当药吃更不能当饭吃[J].肝博士,2019,(0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