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想把妻妹嫁师长,师长:我不搞裙带关系!1年后竟被薛岳坑死

发布时间:2025-08-08 05:27  浏览量:1

1941年10月的南岳,蒋介石眉头紧锁,屋里的光线斑驳,冷静之下却藏着明显不悦。会议桌上文件堆积,他的手一直没有停,突然的报告声生生破了气氛!门外,“廖龄奇请求见面!”这个名字无端让蒋火气上涌,连犹豫都没有,令他滚。男人的权力游戏,有时候一句话就决定命运?

可廖龄奇不是别人喊滚就走的主。门外天气清冷,他的喊声带一股死磕到底的倔劲。蒋介石终于没忍住,起身就走。可廖龄奇死活跟着,像是豁了出去,非要说出个缘由。蒋面无表情,不置一词。明明曾经看重过一个人,此刻却半点温情没有。

再一转,廖龄奇只求调去陆大学习。听到这,蒋介石停下脚步,脖子骤然一紧,随即一声大吼,“给我抓起来!”门外的人下意识愣住,仿佛自己喊冤无罪,最后反倒成了死罪?多少人见过这样的场面,亲历时才发现气氛能把人逼疯。

真就到这了?以为可以靠一身硬骨头闯出路的廖龄奇,这次踢到铁板。他到底干了啥?论战功,有;论关系,却得罪了一身名人。表面一件小事,其实牵扯着薛岳、王耀武这些大佬的脸面和气量。很多时候本是泥沙俱下,也有人突然被推到浪尖上。

廖龄奇,生在湖南祁阳的小镇上,是个没啥背景的普通人。幼年聪明,背诗词六岁就能一口气背出好多段,乡里人还夸这娃儿命好。可这一身灵气,最后却进了黄埔,挥笔从戎。黄埔四期出道,连长起步,北伐战役汀泗桥一仗杀出名气,好大一口气,连右臂都废了。

廖龄奇后来写字改用左手,却愈发横冲直撞。蒋介石那会儿看着他也欣赏,一路提拔。可升官的事,和打仗的本事不总等价。他在上海保卫时捞了个团长,后面却卡壳。不是他不行,是性格用力过猛。圈子里混,不谙世故终归要吃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廖龄奇的机会又来了。“八一三”事变,他补位旅长接连有前任战死,时局决定人事,稍有迟疑就被历史忘掉。南京保卫,82天苦战,那场面可以想见,尸横遍野,将士凋零。奇怪的是这样打完下来,很多人觉得他又该升了。

真没错,顶头上司出岔子,廖龄奇临危受命,带着残兵败将去投奔俞济时。进了74军,再上到师长。湘北一仗拖住敌人算完美作业。但他的毛病越来越暴露,性格刚强口无遮拦,看不上王耀武。上下级之间就是这么微妙,一个不服管,一个长袖善舞,关系就僵了。

俞济时要拉他去组建新军,廖龄奇也想带部队干大事,王耀武当然不乐意。白崇禧爱惜部下,干脆一根筋把他拦了下来。气得廖龄奇“罢工”休养去了重庆,又和高级将领的矛盾拉满。

他不买王耀武帐,也不搭理薛岳。薛岳还想把妻妹嫁给他,觉得近上加青,廖龄奇一句“本人历来不搞裙带关系”。官场里谁真跟你谈感情?这样的拒绝,就是给薛岳下马威,也是自断后路!

转眼到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临近,日军大批集结。廖龄奇新婚,一时放松警惕在家省亲,偏偏副手张灵甫顶上——这人本来也不是省油的灯。没想到,短短几天,出事了,部队被围截,密码被破。一场大混乱,友军难扛,日军猛轰,天就塌下来。

廖龄奇火急火燎赶到,连租车的钱都是自己掏的。部队溃不成军,他号令集结硬刚,真有点拼。不过友军不给力,王耀武那边自顾不暇,51师李天霞守不住,阵地开天窗,日军看准机会,一口气冲了过来。王耀武险些丧命,身边人都死了。兵败如山倒。

王耀武下令撤到浏阳河南岸,各自找路。58师伤亡惨重,居然没全军覆没,这里面多少靠廖龄奇玩命“突围”。但他包扎完人,自己竟然绕道回老家了,把残部拉去株洲养伤。这件事在上面眼里就变了味,有人说他临阵脱逃。

检讨会成了诸侯斗法的场子。蒋介石一肚子火,薛岳、王耀武不能自己背锅,但需要代罪羔羊。谁最合适?廖龄奇。薛岳听说他回家探亲就怒了,把全责推给他。会场上,气氛压抑得吓人,每个人都想逃避责任,只有廖龄奇,孤独站在风里。

其实,廖龄奇未必真畏战逃跑。上一刻他还拼死救兵,下一刻却被说成临阵脱逃。现实从不是非黑即白。像他这样,不合时宜的硬骨头,很快成了被拿下的理由。要么说官场所需,早晚都要出事。

讽刺是,薛岳后脚就把当年想联姻的事推翻。感情?都是利益。蒋介石不管那么多,气头上一拍桌,把人抓了。本来也没想杀廖龄奇,毕竟他能打,手里兵还都是嫡系。但下边众口一词,罪名越积越多,由不得他收手。

不过,蒋介石也不是头一次杀将。他踟蹰了一下,还是挂了廖龄奇。可见,有时候脸面比实质重要,上一次也许软了心,但这一次说杀就杀。自抗战以来他亲手处决数十将领,廖龄奇不过一例。

廖龄奇枪决当日,58师炸了锅,四个团长集体辞职,舆论汹汹。蒋介石这才后知后觉,发现被人带了节奏,赶紧调查平反,还给了抚恤金,遗体厚葬南岳忠烈祠。世事弄人,前后旋即两样,廖龄奇生前被斥“临阵脱逃”,死后荣光加身。

要说爆炸点,还真是他拒绝薛岳的亲事,时间也不过一年不到。假如他顺水推舟,或许结局全变。不知道他临终前有没有点悔意。可若真娶了薛岳妻妹,就能幸免于难?事权人事暗流,不到最后一刻谁能说定。

再回头看这桩案子,很多人都贪图平安过关,反正不是我就好。谁也不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每个人都想着怎么把小船撑下去。廖龄奇,就是那一块安放不了的礁石,沉也难浮盐。

蒋介石最后的决定,其实也称不上英明。只不过人们总愿意相信官场有正义存在,事实却往往相反。群体性的逆流,让人看不清一桩冤假错案能有多荒唐——而等到真相慢慢明了,所有人却都选择了沉默。

有些人死了,却还活在记忆里。有些人活着,却像个影子。有些事,是非曲直少有人理,也没多少人真关心。

风云变幻下,偶尔总得有人买单。廖龄奇是倒霉蛋,也是倔强的存在,也是别人推责的挡箭牌。兵荒马乱,功与过都还在风里,要真论清楚,也难。

历史,有时书得厚重,有时只一句话。挨骂也好,得罪人也罢,廖龄奇这一生,终归是硬气走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