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胡琏全家福,夫人曾广瑜、曾广仙风韵犹存,姐妹俩情深意笃

发布时间:2025-05-20 16:44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上世纪60年代末,在台北的一处寓所里,胡琏和家人一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家庭照,虽然这张照片有些模糊,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照片中温馨的氛围。

画面里,胡琏身着笔挺的西装,稳稳地坐在最中间的位置,尽显一家之主的威严,他的左边,是大夫人曾广瑜;右边,则是二夫人曾广仙。

在这张满是温情的照片中,一家老小热热闹闹地聚作一团,人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笑意,整个画面洋溢着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氛围。

再看胡琏的两位夫人,端庄大气的分别坐在丈夫的两边,一身旗袍将她们端庄的身姿展现得恰到好处,风韵犹存,各有独特的美,丝毫不分伯仲。

熟悉民国历史的人,对胡琏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在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里,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抗日将领。

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胡琏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成为参与内战的“急先锋”,与我军为敌,这一转变,也让他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除了在军事生涯上的经历,胡琏的家庭生活也一直是大众热衷讨论的话题,胡琏是陕西人,出身于普通家庭。

但他自幼便刻苦努力,凭借着这份勤奋,成功考上了黄埔四期,从此踏入军营,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胡琏的原配妻子叫吴秀娃,这桩婚事是由父母做主的,而且两人结婚时,胡琏年仅14岁,年少懵懂的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感情基础,这也为日后的家庭生活埋下了别样的伏笔。

后来,胡琏在部队里混得有声有色,发展得相当不错,当时,有位名叫曾伯熹的军官,他独具慧眼,一眼就看出胡琏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觉得这年轻人日后必定前途一片光明,于是,他心里便有了想法,开始撮合自己的妹妹曾广瑜嫁给胡琏。

胡琏和曾广瑜结为夫妻后,妻哥曾伯熹对他十分关照,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称胡琏后来能在陈诚的土木系里不断获得升迁机会,背后离不开曾伯熹的引荐助力。

但天不假年,曾伯熹1939年就不幸因病离世,随着他的离去,其在军中的影响力也迅速消散,自然很难再对胡琏后续的升迁起到实质性作用。

抛开升迁之事不谈,胡琏和曾广瑜婚后的生活十分恩爱,曾广瑜先后为胡琏生下了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取名为胡之光、胡之辉、胡之耀和胡之冰。

曾广瑜不仅有着姣好的容貌,而且她还多才多艺,浑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也正因如此,胡琏常常带着她出席各类场合,曾广瑜凭借自身的优雅气质与出众才情,让胡琏在众人面前倍有面子,引得旁人羡慕不已。

1949年11月22日,一张珍贵的合影定格了胡琏妻子曾广瑜与友人的美好时刻,照片里,曾广瑜身着一袭典雅的旗袍,发式时尚又得体。

她站在友人身旁,面对镜头露出明媚灿烂的笑容,即便已近不惑之年,可她依旧风姿绰约、仪态万千,岁月仿佛对她格外偏爱,未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

淞沪会战的炮火打响后,已经升任团长的胡琏,跟随十八军奔赴前线战场,在激烈的战斗中,胡琏作战英勇,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他凭借着出色的表现,顺利升任旅长,然而,升任旅长后的胡琏,长期在外征战,很少有机会回家,他的妻子曾广瑜独自留在江西,挑起了抚养子女的重担。

那时局势混乱不堪,动荡不安,江西大部分县城接连沦陷,曾广瑜孤身一人,却要带着孩子们在战火中艰难求生,四处奔波逃难。

几经辗转,他们终于来到了会昌,在一座破旧简陋的欧阳祠里暂时安了身。

为了能让一家人活下去,维持基本生计,曾广瑜在当地开垦土地种起了蔬菜,还编织毛衣拿去售卖。

虽说生活艰难,可别忘了,曾广瑜本就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女性。

这张照片里的她,依旧身着精致的旗袍,举手投足间都透着独特的气质,头发被精心打理过,清爽又整齐,整个人显得落落大方,气质超凡,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镜头前,她正伏案认真写字,专注的模样十分动人,从她面前的书桌上,我们能瞧见摆放着报纸,还有几本绘本,由此可见,曾广瑜不仅注重生活品质,更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女性。

有人或许会疑惑,胡琏都当上旅长了,曾广瑜的日子至于这么艰难吗?

其实,曾家原本还有个强力的依靠,那就是曾伯熹,可后来曾家生意破产,曾伯熹也因病去世,曾广瑜失去了娘家的支撑,而胡琏又长期在外,她的日子自然过得十分艰难。

不过,胡琏的生活也没有好的哪儿去,他曾在一封信里对曾广瑜说自己现在很穷,每月都在亏账中过日子。”

胡琏的长子胡之光回忆,小时候住在江西赣州水东乡,父亲偶尔能在军务之余回家,给他租小脚踏车玩,还买冰淇淋给他吃,但这样的温馨时刻实在太少了。

石牌保卫战后,曾广瑜的妹妹曾广仙也嫁给了胡琏,胡琏娶了一对姐妹花,在国军内部传为笑谈。

曾广仙先后为胡琏诞下了四个女儿,分别是胡之玉、胡之玲、胡之洁和胡之清,加上曾广瑜所生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胡琏膝下总共有八个孩子,家族人丁十分兴旺。

这两位夫人本就是亲姐妹,姐妹之间哪会有什么争风吃醋的事儿,婚后,她们相处得那叫一个融洽,还特别有默契地进行了分工。

姐姐曾广瑜身子骨比较弱,妹妹曾广仙就主动奔赴前线,一心一意照顾胡琏的生活;姐姐则安心留在家中,把子女照料得妥妥当当。

虽说胡琏与曾广瑜相识更早,娶她入门也比妹妹曾广仙早了十年,但在对待这两位夫人时,胡琏始终一视同仁,毫无偏袒之意。

每次外出时,他给家里写信,总会亲切地称呼她们为“瑜仙二位”,尽显对两位夫人的尊重与疼爱。

胡琏这一辈子,官场上顺风顺水,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满,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就爱情婚姻这一方面而言,他的艳遇足以让无数男人心生艳羡。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胡琏尽享天伦之乐,胡琏最疼爱的孙子是胡敏越,胡敏越的父亲胡之光是胡家的长子,母亲杨心仪是杨锦昱的女儿。

这张照片就是胡琏抱着两岁的孙子胡敏越,和年轻时候的凌厉不一样,晚年的胡琏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他看向孙子的眼神中,温柔且随和。

胡敏越这个名字,是胡琏在临行越南之前给孙子起的,胡敏越回忆起小时候在台湾再兴中学读书的日子。

每到周六,爸爸妈妈就会开车送他到新店爷爷胡琏那里,陪爷爷度过愉快的周末时光,从他8岁到12岁,这个习惯几乎从未间断。

胡琏十分疼爱孙子,有一次还跟胡敏越开玩笑说:“你们这样来回奔波太辛苦了,干脆就住在新店吧,我派个直升飞机来,直接接送你们上学。”

周末时,胡敏越会早早起床陪爷爷散步、做运动,还会陪爷爷打高尔夫球,有一回,他还陪着爷爷去日月潭旅游了三天两夜,祖孙俩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胡琏晚年身体欠佳,医生叮嘱他不能抽烟、喝酒,家人对他关怀备至,特意为他请来擅长做陕西面食的厨师。

胡琏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身形魁梧,是典型的北方人体格,但在孙子胡敏越的印象里,爷爷的性格十分温和,从没见他发过怒。

不过,胡琏又是个相当严肃的人,自带一种威严的气场,要是看看胡琏晚年的照片,会发现他脸上有两个很大的酒窝。

这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脸颊,牙齿都被打碎了,这才留下了这样的印记。

另外,胡琏晚年其实不太乐意别人称呼他为“胡将军”,他更喜欢别人叫他“胡大使”。

在胡敏越看来,这或许是因为“将军”这个称呼在军队里很常见,而既是将军又担任过外交官的人却少之又少,“大使”这个称呼对他而言,有着更独特的意义,所以他格外喜欢。

而且胡琏早年接受过私塾教育,博通文史,晚年便将精力投入到潜心学问之中。

从1974年开始,胡琏一头扎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专注于宋史及现代史的研究。

他十分崇拜历史人物岳飞,还常常把自己的晚年心境比作岳飞,或许在他心里,自己和岳飞有着某些相似的精神追求与抱负。

除了对历史的钻研,胡琏晚年还十分勤奋地学习英语,他的办公室里贴满了英文单词,一本汉英字典上,许多单词都用红笔做了勾画,可见他学英语的认真劲儿。

1974年,曾广瑜六十大寿的时候,孩子们和孙子们都赶来给她祝寿,长子胡之光的三个孩子正在用中国最高礼仪,双膝跪地,额头趴在地面,向祖父母表示最深的祝福。

照片中的胡琏依旧稳稳坐在最中间,穿着得体,更加显得对这个场合的尊重,两位夫人陪伴在两侧,她们的眼神中不仅有慈爱,还有对当下的幸福。

只是可惜,他没能享受几天安稳惬意的晚年生活,在1977年,年仅七十岁的他就因病离世了。

南方都市报——黄埔四期名将胡琏去世37年 两岸后人在金门祭奠(图)2014年11月10日

文史天地专访——胡琏将军在台湾的生活-专访胡琏将军之孙胡敏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