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还没到北京,特朗普连打“4板斧”:中方不认输,年前不见面

发布时间:2025-08-09 15:18  浏览量:2

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将访华,被视为中俄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的标志。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在媒体高调表态,“如果中国不认输,我不会浪费19个小时飞去北京”,其连出“四板斧”试图重塑中美博弈格局。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是全球力量结构的再平衡,也是大国关系新一轮博弈的真实写照。

8月8日,克里姆林宫的电话响起,普京主动致电北京。这并非一次普通的通话,而是俄罗斯在敏感时刻对中方最高层的又一次“先报备”,内容涵盖俄乌局势、俄美接触进展及未来战略协作。自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普京每逢与美欧有重大磋商,都会第一时间与中方沟通,这种“高度互信”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案例。

中方公开表态,对俄美保持接触、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进程持欢迎态度,同时高度评价中俄在战略协作和政治互信方面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2月美俄在利雅得的首次会谈,普京同样选择第一时间致电中方,说明俄方对中方立场的高度重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本月在例行记者会上透露:“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稳定如山。”这种紧密协作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更反映在实际行动上。普京即将在9月应邀访华,预计将参加“九三阅兵”并与中国高层进行多轮会谈。

俄中双方在能源、军事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已悄然深化,上半年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近1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普京对外多次强调,无论外部压力多大,俄中合作大方向不会动摇。这种“背靠背”的大国默契,为他此行北京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朗普的高调回归,令全球媒体聚焦。他在CNBC专访中直言不讳,“访华是中国主动提的,如果他们不认输,就不值得我飞19个小时去北京。”这种“交易型外交”风格再次引发全球关注。

过去两个月,中美领导人通话后,特朗普曾公开宣称双方“互访意愿强烈”,而短短数周后却将访华包装为中国单方面请求,甚至公开要求中国“主动认输,率先签订协议”,反复无常的姿态让人难以捉摸。

在中美博弈胶着的背景下,特朗普连出“四板斧”,试图以极限施压重夺谈判主动权:

第一招,国会草案施压中国“援俄”。美国参议员近期向国会提交草案,要求180天内拿出中国“支持俄罗斯”的详细报告。一旦查实,将对中国金融机构、企业甚至个人实施全面制裁,包括切断美元交易、技术封锁、冻结在美资产等。

实际上,这项草案在国会能否通过尚存巨大变数,美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利益冲突远未解决。而且,美国经济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使得任何极端制裁举措都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指出,上半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下降15%,一旦制裁升级,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将不可预期。

第二招,简化商用无人机规则,剑指中国品牌。美国交通部最新宣布,将简化商用无人机进入美国市场的审核流程,表面上是鼓励本土创新,实际瞄准的却是占据美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90%以上份额的中国企业。

美国交通部长坦言,新政“意在削弱中国无人机优势,确保美国制空权不再旁落”。但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军和多州警署依然高度依赖中国品牌无人机,短期内“去中国化”几乎难以实现。全球无人机产业链本已高度一体化,强行割裂只会推高成本,扰乱市场。

第三招,对进口半导体和药品加征高额关税。特朗普团队计划对中国出口的半导体和药品加征关税,其中药品关税高达250%。表面看是对所有进口国家“一视同仁”,实则精准打击中国供应链。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半导体金额超400亿美元,而美制药巨头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度高达40%。日本野村证券分析师警告,若关税落地,将大幅推高美药品价格,甚至影响部分美国患者用药安全。与此同时,中国掌握全球85%的稀土供应及重要原材料出口权,反制空间巨大。

第四招,以“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威胁对中印等国加征关税。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威胁从未间断。最新数据表明,6月中美双边能源贸易额几乎归零,中国对美能源依赖大幅降低,美国能源企业产能过剩,经济风险隐现。

特朗普团队试图以更高关税倒逼中方恢复进口美能源,但中国商务部直接回应:“中俄能源合作基于市场和战略互信,不受任何外部胁迫影响。”

美俄首脑会晤成为8月国际舆论的热点。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飞赴莫斯科,与普京就乌克兰危机展开闭门磋商。消息人士透露,普京提出阿联酋作为元首会晤的候选地,特朗普则表示“最快下周即可会谈”。普京随后再度主动通报中方,重申俄中战略协作不会因与美方对话而动摇。

特朗普在俄美博弈中的被动姿态,亦成为美国媒体关注焦点。《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特朗普为促成与普京会晤,主动做出让步,允许普京无需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沟通即可与其会谈。俄美沟通细节也被多家媒体披露:普京谈判风格条理清晰、信息密集,特朗普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耐心,罕见地全程“认真聆听”。

美国国内智库分析,普京正试图利用特朗普渴望“外交成就”的心理,推动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更多让步。布鲁金斯学会指出,“交易型外交”在复杂地缘格局下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可能被对手牵制。

8月,中美双边关系持续承压,贸易、科技、能源等多维度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华“四板斧”出手后,全球市场反应剧烈。标普全球数据显示,7月中美双边贸易额环比再次下滑,科技领域投资停滞,跨国供应链调整加快。

中国则表现出高度战略定力。北京始终坚持,元首会晤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绝不会接受单边让步或威胁。商务部多次重申,任何协议必须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绝不接受“边谈边打”或“带刺橄榄枝”。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政府一方面加大对科技、能源、金融等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深化与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同比增长13.7%,显示出强劲的外部抗压能力。

与此同时,中方在全球舆论场主动发声。8月初,《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社论,强调中国不会被任何外部压力所动摇,欢迎诚意合作,但拒绝恐吓和胁迫。国际权威媒体普遍认为,特朗普的关税和技术围堵策略短期难以奏效,反而可能加深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和美元体系的动荡。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25-08-08 13:18·:特朗普准备单见普京 泽连斯基:这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