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人人人机器人人人人人人,世界机器人大会引发社会关注
发布时间:2025-08-10 00:00 浏览量:1
8月8日,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智平方的通用智能机器人“爱宝”以一场酣畅淋漓的架子鼓表演点燃全场。当机械臂以每秒3次的精准节奏敲击鼓面,演奏出《We Will Rock You》的激昂旋律时,围观人群爆发出阵阵惊叹。而在另一侧的工业展区,同一台“爱宝”正熟练地搬运箱体、分拣物料,将柔性制造的效率提升至新高度。这场“文能奏乐、武能打工”的表演,不仅展现了通用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更折射出社会对人机共生的深层期待与隐忧。
“爱宝”的惊艳表现,源于其搭载的GOVLA(Global & Omni-body 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这一模型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分模块控制”的局限,通过统一的架构整合多模态信息,实现从感知到动作的“端到端闭环控制”。例如,在打架子鼓时,GOVLA的“快系统”以毫秒级响应完成动作执行,而“慢系统”则负责整体节奏把控,两者协同让机械臂既能“听懂”乐谱,又能精准完成复杂鼓击。
这种技术突破的直接结果,是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执行者”向“全场景适应者”的转变。在汽车制造领域,“爱宝”已能自主完成上下料、物料转运、贴标签等12项工序,覆盖产线80%的柔性需求;在半导体工厂,其跨任务泛化能力使设备换型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GOVLA模型支持“零样本学习”——无需重新训练,机器人即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掌握新技能,例如从“制作咖啡”到“调配鸡尾酒”的场景切换仅需10分钟。
“爱宝”的火爆,本质上是社会对生产力升级的迫切需求。在制造业领域,中国“招工难、用工贵”的困境日益突出。以东风柳汽为例,其产线工人平均年龄已达42岁,而“爱宝”可7×24小时连续作业,单台效率相当于3名熟练工人。在康养领域,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正填补护理资源缺口。上海傅利叶推出的GR-3机器人,通过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能为老年人提供按摩、提醒用药等服务,缓解了1.2亿老龄人口照护压力。
但社会的期待远不止于此。在深圳乐聚展台,观众看到“夸父”机器人从户外配送到前台接待的全场景演示后,一位创业者感叹:“我们需要的不是替代人的机器,而是能创造新价值的伙伴。”这种需求推动机器人向“情绪价值”延伸。例如,“爱宝”在漆扇工坊与观众共同创作非遗艺术品时,其通过分析面部表情调整创作风格的交互能力,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通用机器人的普及也引发深层担忧。在大会“机器人伦理与法律”论坛上,专家指出三大风险: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8500万个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但仅能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如何通过职业培训、社会保障体系平滑转型,成为紧迫命题。
“爱宝”在工厂执行任务时,需实时采集环境数据、设备状态甚至工人操作习惯。这些数据若被滥用,可能引发商业秘密泄露或个人隐私侵权。
当机器人因算法错误导致事故时,责任应由开发者、使用者还是机器人本身承担?目前,中国《机器人伦理指南》仅提出原则性建议,缺乏具体法律条款。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例如,智平方与东风柳汽合作时,通过“数据脱敏+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生产数据仅用于算法优化而不外泄;在康养场景中,GR-3机器人内置“情绪过载保护”机制,当检测到用户焦虑时自动切换至安抚模式。
站在2025年的节点,机器人技术正站在“奇点”前沿。高盛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35年达到380亿美元,而中国将占据40%的份额。但真正的变革不在于数字增长,而在于社会关系的重构。
在深圳逐际动力展台,观众看到LimX Oli机器人与儿童共同完成足球训练的场景。这种“教练-学员”的互动模式,预示着机器人将从“生产工具”转变为“社会角色”。正如智平方CEO郭彦东所言:“通用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人类认知的延伸、情感的补充和创造力的放大器。”
当“爱宝”的机械臂在展台上同时敲击着鼓面和生产线按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序章。在这个时代中,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与社会深度融合的“新物种”。如何引导这场变革走向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将是人类智慧面临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