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罗怀臻: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梅兰芳?
发布时间:2025-08-10 00:05 浏览量:1
一、中国古代优伶的风骨
中国伶人讲气节、讲风骨,乃古已有之。记得1983年前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时,某日去班主任陈多老师家里谈剧本选题,我向陈老师报告最近看了任二北先生的《优语集》,对书中记载的古代优伶的气节风骨深感敬佩,打算以唐代优人成辅端的故事创作一个剧本。说到成辅端的名字,我有点不自信,究竟是成辅端还是成辅瑞,生怕记错了。陈老师让我查了书,弄清楚了是成辅端,这才开始进入正题。
本文作者罗怀臻参加“烽烟·风骨——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学术沙龙
经历那件事,一方面使我明白了治学所需要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则是我从此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上的伶人,关注他们在江湖和在庙堂上的言行。随后我又读了王国维的《优语录》和任二北的《唐戏弄》,对古代优伶的秉性操守有了更多了解。42年前的那次谈话,促使我于当年创作了平生第一部被发表的剧本——京剧《古优传奇》。在《古优传奇》剧本里,我塑造了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古代优人笑伶仃。从笑伶仃的原型“优孟衣冠”和成辅端的故事,到元代的关汉卿到清末民初上海的京剧名伶潘月樵,到抗战时期的梅兰芳、周信芳到勇于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徐玉兰、王文娟,包括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豫剧演员常香玉、粤剧演员红线女们。为什么说戏比天大,这个戏乃是戏理,是戏中表达的天理良心、爱恨情仇、忠孝节义、家国情怀。故此凡被称为伶人伶王者,必是勇于仗义执言、敢于犯颜直谏,甚至舍得毁家纾难、杀身取义之人。这也是中国伶人与中国戏剧的一脉正统。
二、抗战时期梅兰芳们的风骨
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乃至中国戏曲演员的代表,其所为人称道的不仅是高超的艺术造诣,也是艺术家的人品艺品。尤其在白色恐怖外敌入侵的危难时节,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守人格底线,表现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伶人气节与风骨。在当时,多少政治权贵纷纷变节投敌,多少文人作家纷纷向侵略者献媚,为日寇歌功颂德,粉饰侵略战争,甚至无耻地歌颂“大东亚共荣圈”。而身处敌占区上海的梅兰芳,则面对敌伪的威逼,蓄须明志,大义凛然,表现出为人称道的伶人本色。
抗战时期,为了拒绝为日军演出,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照片
抗战时期的上海,不仅梅兰芳如此,周信芳也是如此。梅兰芳与周信芳的做派也都与他们的性格甚至流派的风格相一致。梅兰芳“出淤泥而不染”,周信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梅兰芳蓄须明志,离开舞台;周信芳慷慨发声,上演《明末遗憾》《徽钦二帝》。梅兰芳未享高寿,也未曾经历特殊政治年代的磨难,周信芳则未能幸免。记得吾师陈西汀先生曾对我描述,周信芳被“架飞机”批斗时,虽直不起腰,但头仍昂着。这个身段我在彭德怀被批斗的历史照片中看到过。周信芳与彭德怀,都是铮铮铁汉,他们的头颅都是高贵的,是不肯轻易低下的。
梅兰芳京剧表演剧照
三、今日文人与艺人的风骨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对现今一些所谓文化精英表现出很深的失望,称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文坛如此,艺坛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今日所面对的困难或威胁,能与梅兰芳、周信芳在抗战时期所面对的可能与威胁相比吗?今日之文坛、艺坛、剧坛,既没有日本人的刺刀和汪伪的监牢,也没有大检举大揭发以及与“地富反坏右”分子划清界限的胁迫,顶多也就是一点名与利的诱惑。可在我们文坛、艺坛,竟目睹了多少为了攀附上司提升级别甚至想混进某个既得利益小圈子里当个什么评委,乃至出席个什么露脸的会议,便不顾尊严,投机钻营,有时为了一点眼前利益便不惜写匿名举报信,编造谎言,出卖同类的行径,实在令人不齿。
上海是曾经诞生左联、曾经见证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周信芳们的讲风骨的城市。抗战时期上海也出现过叛徒汉奸,和平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也出现过检举揭发甚至诬告殴打父母师长的不孝之子、不良之徒,即便现今和平安定的时代,也有为了一己私利、一官半职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宵小之徒。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古往今来从事戏剧创作与表演的人,大都把节义放在首位,否则愧为艺人,枉为伶人。一座崇尚英雄的城市,应当承续英雄的精神和君子的风骨。
参加“烽烟·风骨——抗战时期的梅兰芳与上海”学术沙龙的嘉宾合影
今天,缅怀抗战时期在上海坚守民族气节、坚守伶人风骨的梅兰芳先生,就是要招回伶人的魂魄。纪念为了唤醒,唤醒为了传承。没有风骨的人如何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如何演得好有风骨的角色。让梨园人像梨园人,让戏剧人无愧戏剧人,这便是我们纪念梅兰芳的意义。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