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旭明|(三和教育讨论) 02“不和之果”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5-08-10 07:00  浏览量:2

文/赤旭明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家庭冲突频发,自杀、自闭、暴力、腐败、诈骗、懒惰、无所事事等极端或消极行为屡屡刺痛社会神经。面对这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人们往往将原因归咎于学校教育的缺位,或认为是“三和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不足,然而,这种归因恰恰忽视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这些问题,并非单纯出自教育系统的失衡,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学问题,其核心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功能紊乱与观念错位。要真正回答“为何有不和之果”,就必须追问那隐藏在深处的“育人之因”:家教!

学校教育固然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它并不是心理问题的根源。正如一棵果树能否结果,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取决于根系是否健全、土壤是否肥沃。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亦然,其“根”在家庭,其“土”在成长环境,而学校只是施肥与修枝之所。将所有责任推给学校,在课堂里推行“三和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简化复杂问题,注定治标不治本。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许多家庭在满足孩子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所谓的“超额供养”中。这种供养早已超出了正常抚养义务的范畴,逐渐异化为家长对外炫耀自身成就的工具。孩子被塑造成父母财富,社会地位的“代言人”,被当作精心包装的“产品”,不是为了“育人”,而是为了让人羡慕的“造势”;不是为了引导孩子成长,而是为了推销一种家庭的优越。这种“荣耀式养育”的背后,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深层焦虑,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优秀,“我们辛苦了一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如此辛苦”。看似是怜爱,实则是将孩子捆绑在父母意志之上的控制,是一出“替代人生”的悲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于是,孩子被迫承担起实现父母未竟理想的重负,在被艳羡、被夸赞、被围观的光环中,慢慢迷失了自我。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主体验被剥夺,选择权被操控,价值感被外界定义。内心却悄悄种下了“唯我独尊”“不合群”“不能失败”“不愿尝试”的种子。一种自命不凡却在极度空虚的优越感中悄然滋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容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无法与同龄人建立真实的连接。他们外表光鲜,却内心脆弱;他们看似高傲,却在孤独与压力中无处安放自己。

当这样的孩子步入成年,挫败几乎难以避免;而当他们无法应对现实的冲击时,往往只能以退缩、崩溃、攻击他人或自我否定来回应。父母一手酿下“优越感”的甜酒,到头来却只能含泪吞下“关系失和”的苦果。两败俱伤,不是偶然,而是“因果”的命定代价。

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变成“孩子是父母私有财产”的偏差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从“为其未来负责”异化为“以其成功来证明自己”。于是,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起,便被强行塑造成父母“理想”的模样,而非“真实的自己”。当这种角色期待压倒了孩子的承受力,抵触、压抑、崩溃便悄然滋生,“不和心理”自此扎根。

他们过早享受所谓的“超优越生活”:衣食无忧,却不懂感恩;凡事包办,却缺乏独立;在同龄人中孤傲不群,却误以为自己天赋超群。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变得孤立、脆弱、易怒、空虚。家庭过于越优渥于孩子,孩子心理越贫瘠。家教的失衡,是他们心理发育畸形的温床,是“不和之果”滋生的核心病灶。

一个广为流传的社会学观点是:“富不过三代。”这不仅是经济规律,更是心理发展的真实写照。过度的继承与庇护,剥夺了孩子通过劳动和挑战获得尊严的机会,也摧毁了他们面对生活挫折的承受能力。那些“被保护得最好”的孩子,最终往往是最无法“30而立”的人,甚至到了四十、五十岁仍旧不能独立的“大宝贝,老宝贝”。那些家境优渥的父母,却常在孩子崩溃时追悔莫及:为何我的孩子不会生活?为何一点挫折就倒下?为何学业不成还满腹怨言?答案不在学校,而在家庭教育的根基出了问题,因为他们从未被真正当作“独立的人”来养育,而只是被当作炫耀的资本,这是最致命的因果。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整个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除了家庭与学校的“双轮驱动”,社会本身也应成为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守护者。近年来,许多城市已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社区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关爱驿站”,并通过心理热线、线上辅导、进校讲座等多种方式提供心理援助。一些公益组织和专业社工也深入问题家庭,协助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亲子关系重建。在政策层面,《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为“社会共育”提供了法律支持。这些努力虽起步不早,但正如古语所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当然,再健全的社会机制,也无法替代一个真正理解并尊重孩子个体的家庭。真正健康的成长,并不全靠金钱铺路,而靠内在的信仰和精神的塑造。一个从小就被培养爱参加体育运动的孩子,一定会拥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在知识的高峰也会勇敢攀登,最终能确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这些,正是当今许多“被保护得太好”的孩子最严重缺乏的内核。

“三和教育”(人我和、天人和、自我和)本是德育的当代表达的延伸。但如果家庭理念未能实现根本性转变,仅靠学校三尺讲台的润化,终究无力回天。没有自知的孩子,谈不上“自我和”;没有尊重与理解的亲子关系,无法实现“人我和”;没有敬畏自然与生活的精神土壤,也难有“天人和”。说到底,缺乏信仰的家教,是无论多少理念都难以弥补育人的短板。即便学校一时补救了,学生也会在家庭“优越感”的感化下慢慢放弃努力,这就是可悲的人性。

自古“寒门出能人”,从来不只是苦难的赞歌,更是育人本质的提醒。真正的教育,是让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有信仰、有承担责任能力、面对失败、可以重新努力的人,而不是“拼爹妈”“啃老”或“炫耀式养育”的舞台演员。因为“寒门弟子”在家庭环境的逼迫下,必须自己努力,最终成全了自己。家境富裕的父母若不能意识到“孩子必须自己努力”这一点,那么他们苦心栽培的,也许不是栋梁之才,而是温室中无法抵抗风雨的“阿斗”;更甚者,是被金钱和溺爱一点点腐蚀成的“富有社会垃圾”。

亲爱的父母们,你们一生辛劳奋斗,不应换来不会生活的“宝贝”;你们的财富与阅历,若不能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养分,就可能成为他们沉沦的温床!是时候醒一醒了:真正的爱,是放手,是陪伴,是尊重,是责任,而绝不是出于自私而加诸的控制与炫耀。

孩子是社会的财富,不是父母的私产。他们继承了你们的姓氏,不等于属于你们的生命。他们不是你个人的延伸。否则,“不和之果”还会一代代延续,代代重演,最终让你悔恨莫及,哀叹:我怎么会生养出这样的孩子?!